來源:本站原創 2009-03-12 14:21:37
【問題篇】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副市長張俊芳:
“兩為主”面臨新難題
“‘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是我國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基本政策,這一政策明確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責任主體,對解決這一問題起到了促進作用,但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現在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副市長張俊芳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張俊芳說的“形勢發展”,指的主要是免費義務教育政策的全面實施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正是這兩項贏得普遍掌聲的政策,帶來了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新問題。
困境一:流入地政府積極性不高
“‘兩為主’政策的實質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將流出地政府的義務教育責任,轉嫁到了流入地政府身上。”張俊芳直言不諱地指出。她說,這帶來了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流入地政府的義務教育責任和經費投入大幅增加,但卻因為是經濟發達地區,無法得到中央政府的補償;另一方面,流出地政府由于是農村地區或中西部地區,不僅可以得到中央政府的經費補償,而且還豁免了對流出兒童的義務教育責任。也有委員稱流出地政府是“吃空餉”。財權和事權的不對稱,影響了流入地政府的積極性。
困境二:無序流入帶來管理和投入壓力
城市辦學條件比農村好,而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和借讀費等費用的取消,使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學的成本大大降低,這些導致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子女無序流入城市,甚至出現了農民工隨子女遷移的情況。張俊芳以她所在的天津市舉例,目前農民工子女就讀義務教育學段的人數已達13.8萬人,占到該學段學生總數的16.5%。據她了解,浙江省的這一比例最高,2007年就達到了53.4%,廣東、上海、北京也都很高。“農民工子女持續、快速、無序增長,給流入地政府在教育管理、經費投入、校舍建設、師資配置等方面,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壓力。”
困境三: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銜接有困難
由于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的是“一標多本”“三級管理”,許多地方都開發了地方課程和相應的教材,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農民工子女在課程、教材方面對接的難度。“農民工子女一般都是在流入地完成義務教育后,返回流出地參加中考,在流出地繼續高中階段教育。因為如果不回去,在流入地上高中,就要花很高代價辦理藍印戶口,否則就有高考移民之嫌。”張俊芳解釋說。
困境四:農民工子女遭到隱性排斥
“流入地優質學校不招收農民工子女,或設置專門面向他們的學校,或單獨編班,有的在評獎、評優、入隊、入團等方面,歧視農民工子女。”這些現象,被張俊芳歸結為隱性排斥。由于農民工子女大多學習基礎較差,家長文化水平較低,給學校、教師教育工作帶來相當大的壓力,這些都是他們被隱性排斥的原因。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