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03-18 18:19:49
如今家長總是早早地就把孩子塞進各種藝術教育課堂,將他們的娛樂時間壓縮在壓縮,甚至全部占用。原本藝術學系應該是一種樂趣,最后卻編成中小學生的一種災難和負擔。經調查顯示,80%以上中小學生曾上過藝術培訓班,其中半數以上的學生在父母安排下學藝。由于學習壓力加大等種種原因,70%以上的學生堅持一段時間后已經放棄。這才是中小學生最真實的心聲。
麻辣故事:
學藝道路上他們很辛苦
A三年級學生上5個“班”
南京某小學三年級的劉露(化名)每到周末成了“小飛人”。周五晚上談兩個小時鋼琴;周六上午繪畫,下午學舞蹈;周日上午圍棋,下午寫作。通常是一堂課一結束,草草把東西收拾一下,飛奔到下個點。有時遇到老師拖堂,中午飯只能用面包牛奶替代。劉媽媽自豪地說,女兒3歲開始學舞蹈,已經通過了全國少兒舞蹈業余組6級,繪畫、鋼琴等均已經拿到證書。為了上藝術培訓班,劉露只能擠出休息時間完成學校作業,周末幾天寫作業至深夜12點。她悄悄地告訴記者,自己最討厭周末,因為在學校還可以和同學一起玩,一到周末所有活動時間取消了,“媽媽說等鋼琴拿了8級證書就可以不用學了,我的愿望是快點考過8級。”劉露說。
B上初中后他摔了小提琴
今年上初一的磊磊,就讀于南京一所重點中學初中部。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他整整拉了8年小提琴。磊磊的父親告訴記者,當年讓孩子學小提琴,目的比較功利:家附近一所知名小學有樂隊,需要小提琴特長生。于是他帶著還在上幼兒園中班的兒子,在朋友的介紹下拜師學拉小提琴。經過兩年的勤學苦練,兒子順利通過測試并作為特長生進入這所知名小學就讀。小學期間,兒子成為學校樂隊成員刻苦訓練,不僅輕松通過了業余十級的考試,還憑借這項特長順利升入心儀的初中。考上初中后的一天,磊磊突然狠狠地把小提琴摔到自己的床上,向父母發誓從此再也不拉了,原因很簡單,父母的任務完成了,從幼兒園拉到現在,已經非常厭倦了。“我一點也不喜歡拉小提琴,而且我根本不是拉小提琴的料,連續幾年鋸木頭的聲音已經讓我非常厭煩,但我又覺得不練對不起父母的辛苦。父親說這是上名校的一條捷徑。”磊磊說,“但事實證明,這不是捷徑,而是痛苦的抉擇。從幼兒園到上初中,我沒有真正玩過一天。現在我覺得自己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該自己做主了。”
C升入高年級鋼琴成家中擺設
父母花了半年工資買來的鋼琴如今成了書房的擺設,琴架上已落滿了灰塵。六年級女生王小宇的媽媽告訴記者,自從孩子拿到6級證書,鋼琴已經擺在那里一年多沒有摸過了,估計稍難一點的曲目早就不會彈了。“當時看到別家小孩練鋼琴,彈出一曲曲優美動聽的鋼琴曲,心里不自主地也想讓自家的孩子練習。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呀。孩子從4歲開始學鋼琴,父母跟著陪練,一家人吃了不少苦。而且學費支出、置辦樂器也是一筆巨大的投入。開始的時候,孩子有點興趣,隨著彈奏曲目難度的加深,孩子不想學了。這樣被我逼著學了幾年,直到拿到證書。現在孩子功課太緊了,忙著小升初,根本沒時間彈琴了。”小宇媽媽說,看到孩子荒廢了藝術,感到非常惋惜。
麻辣調查:
半數學生非自愿
揚子小記者沈瓏承是力學小學六年級學生,他所在班級55人,其中有50個“學藝生”,50人中有30人自愿學習,另外20人是父母的意愿。至今仍在堅持學藝的只有13人。揚子小記者宋思思對她所在南外高二班級進行調查。全班60名同學,其中有31人學習過樂器,31人中有20人現在已經不再練習了。談到當初學習的原因,大部分同學表示基本上都是父母的意愿,只有4人是自己喜歡,自己想學,4人當中有3人是通過參加學校的興趣班接觸藝術教育的。
小記者們在調查中了解到,多數家長送孩子學藝主要出于以下四種原因:有的家長自己喜歡某一種藝術,希望孩子圓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有的家長把學習藝術視為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的出路,希望通過考取藝術特長生等方式在升學中獲得優惠政策;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有藝術天賦,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為藝術家;有的家長則是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加以培養,希望孩子能身心愉快地健康成長。
麻辣觀點:
學生:全憑興趣堅持下來
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二3班的張云(化名)是一名學藝牛人。他拉小提琴已經堅持了十余年,而且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在班級名列前茅。拿他自己的話說,在拉琴與學業間找到了平衡。距離高考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他不想放棄,打算一直拉下去。他告訴記者,“學琴完全是自我興趣,因為喜歡一直堅持著。”學習繁忙的高中,怎么安排拉琴時間呢?他說,常常在看完了一本高等數學或是用完一管自來水筆的墨水時,腦子累了,耳朵開始癢了,這時可以緊弓,上肩墊,調弦,開拉。全身心投入拉小提琴,將自己的技藝與琴的性能發揮到極致。他認為,適時拉琴能放松身心,起到調節作用,也能提高學習效率。“重要的是興趣,只有有了興趣才能把練琴當做享受,更能促進自己的身心發展,而一旦成了壓迫,這就成了苦差事。”
家長:學藝得聽孩子的
在南京市教育局工作的崔婷老師認為,父母在決定給孩子學之前,不妨先聽聽孩子的意見,尊重他的選擇。如果要學,一定要仔細觀察,再選擇一種比較適合孩子性情及興趣的才藝。千萬不要讓他一下子接觸太多,或強迫他學習沒有興趣的東西,破壞了他以后學習的信心和欲望。崔老師說,她的女兒是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某天突然心血來潮要學鋼琴,崔媽媽沒有立刻給孩子買鋼琴,而是把孩子送去琴行,嘗試接觸鍵盤。一年后,確認女兒真正喜歡鋼琴,能夠堅持下去,才給她買了一架琴。又有一天,女兒又突然想學舞蹈。進了舞蹈班,起初女兒覺得很新鮮跳得很認真,漸漸地體會到壓腿練功的辛苦,產生退縮的念頭。崔媽媽和女兒商量道:“媽媽已經交了上10次課的錢,為了避免浪費,我們把這10次跳完,然后再決定要不要繼續好嗎?”媽媽的意見得到了女兒的認同。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女兒又從舞蹈中找到了樂趣,這個愛好一直堅持了多年。“我覺得學哪一種才藝或樂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健康、快樂,他所學的東西對將來有沒有用,而不是為了實現短期內的升學目的。所以,父母要多從孩子的角度來設想,快樂學藝很重要。”
專家:學藝術少一點功利心
半數以上的學生“學藝”半途而廢,那么孩子究竟要不要學藝呢?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王建民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認為,如果有條件,學習一兩門樂器對孩子全面發展有幫助。而且學習音樂能使孩子聰明,國外曾有過這樣的研究,學鍵盤音樂與歌唱對提高兒童的智商有幫助,對今后的學習有幫助。他認為,孩子不能堅持下去,很多情況是因為家長心態比較功利。很多家長在孩子學藝中投了大量的財力與精力,寄予了較高的期望,孩子始終在較大的壓力之下學習,學習過程已經喪失了藝術教育的本義。建議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別太高,提供輕松的學藝環境,不要讓學藝術變成孩子的負擔。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