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網 2009-03-25 11:18:50
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一說到兒歌,筆者腦海中浮現出兒時那些廣為傳唱的兒童歌曲:《童年》、《數鴨子》、《學習雷鋒好榜樣》、《讓我們蕩起雙槳》……數不勝數,這些活潑、動聽的兒童歌曲陪伴我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兒歌中我們得到美的啟蒙和熏陶,成了生命中難忘的旋律。
可是,當我們陪伴孩子到幼兒園去的時候,似乎很難找到這些回憶了。中國小孩子都唱《對面的女孩看過來》、《老鼠愛大米》……外媒很早前曾為我們指出了“兒歌成人化、粗俗化”現象,也引起中國家長和教育界的憂慮。但是,盡管有這樣的憂慮,能數出屬于當代兒童所擁有的兒歌卻還是少之又少,筆者不禁提出這樣的疑問:中國的兒歌難道已經死了?中國并不乏優秀的兒童歌曲的作詞或者作曲家,但是為什么中國當代的兒童卻沒有兒歌可唱呢?
一是文藝高度市場化運作導致的結果。目前的藝術圈所生產的產品似乎都是屬于年輕人的,無論歌曲也好,電影電視劇也好,其對受眾(更確切地說是消費群)的定位無不鎖定在青年這一層面,為什么?因為年輕人的錢好賺而且有錢可賺。“哪里有暴利,哪里就是發展的天地”,商業運作買斷了作詞作曲家們的曲譜子和筆桿子,兒童歌曲沒有流行歌曲賺得多,即便兒童歌曲作者有心,但也無力改變這一現狀。寫出來的歌沒有人發行,寫了也是白寫。因此,加強對文藝市場商業運作單一化趨勢的調控,是拯救兒歌市場的一項迫切工作。
二是兒童教育目標的不明確導致的結果。兒童的教育歷來都是推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在新時期,這些都發生了混亂,對于兒童啟蒙教育的定位越來越模糊,兒童時期到底該接受什么樣的教育,恐怕很多教育機構并不是很清楚,刻意地追求孩子們的成才,忽略了孩子們的成長,在知識傳授方面不斷提前加大難度,而其他方面卻忽略了發展,使很多孩子的童年知識腦力超群,但卻是體質虛弱、精神空虛。正是因為這樣,才忽略了兒童歌曲這樣一種寓教于樂的有效的啟蒙教育手段。
三是低齡化早熟導致的結果。早熟日漸呈低齡化的趨勢讓我們倍感焦慮,小學生寫情書示愛、索吻這樣的新聞發生絕不是偶然。社會不良信息的侵涉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讓更多的孩子提前成熟,而且逾趨向低齡化。正是因為這樣,對于早熟的兒童來說,那些略顯幼稚的兒歌已經遠離了兒童的年代,恐怕用在胎教上會比較合適了吧!因此,要讓兒童唱兒歌還需幫孩子們找回童年,不是僅僅有兒歌就行的,還得有人喜歡唱。
中國兒童為啥無兒歌可唱。原因恐怕還不止這些。要讓孩子們重新回到快樂的童年,不僅僅是要讓他們有兒歌可唱,還要有游戲可做、有合適的動畫片可看,呵護好下一代的成長人人有責,只要有了這份責任心,相信孩子們的生活將重新回到那充滿歡聲笑語、天真無邪的童年。
相關文章:
教育動態:父母買房子女中考可加15分?
何時能將“零容忍”移至基礎教育前?
專家提醒:家長教育孩子的四大實用觀點
家長自測:陳舊家庭教育六觀你占幾項?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