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2009-04-17 09:01:02
還能走多遠?
“好生源固然重要,但更在意怎樣固化好的培養模式”
“狀元出來了,卻是自己的前學生”,這樣的“不甘”心態,并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護苗行動”是可以理解的。
但問題是,記者昨天查閱了省教育廳“有關舉辦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在全省分片招生”的粵教基[2002]31號文、粵教基[2002]32號文發現,當中明確規定“實驗班的學生將具有雙重學籍,即原錄取學校的普通高中學籍以及華師附中或省實的學籍”;“實驗班學生在高中學習期間參加省級和國家級競賽活動以及取得的其他成績,均為招生學校和原錄取學校共同培養的結果”。而且省教育廳還嚴格規定,原錄取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符合實驗班招生條件的畢業生。
既然“成果共享”又有“嚴格規定”,為什么一些地方還會出現“保護”的做法?
“盡管政策是這樣規定,但如果大家都知道那個狀元或金牌選手不是你這里培養的,卻硬是被寫進這里的學校宣傳中,原來的學校會覺得不好意思,家長也會心知肚明。”打算讓孩子考華附創新班的楊姓家長說。
記者發現,在各種“情理”勸說中,確有不少學生在選擇學校時受到了影響。而華附、省實也在近兩年少有地高調把創新人才班招生計劃見諸媒體。結果“蝴蝶效應”下,有的地市以及廣州市內的其他即使沒有創新人才班的高中也加緊了宣傳攻勢,目標就是“爭奪最好的學生”。
“所以,好的生源固然重要,但我們更在意的是怎樣固化好的培養模式。”省實校長鄭熾欽說,省里辦實驗班的初衷是希望以點帶面地培養一批創新型人才,并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因此,作為試點學校更關鍵的是要通過良好的培養模式,有信心、有能力把招進來的學生培養成最頂尖的人才,不辜負家長和社會的期望。
據悉,今年創新人才班的招生計劃也已經“出爐”,華附、省實均各招100人。而省實已經在醞釀包括學分制、導師制等多元教學方式,培養新一屆學生。
“實驗班培養模式并不是與外界所認為的學科競賽模式劃等號。”鄭熾欽說,它探索的是科技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模式,通過課堂教學改革、課程設置改革以及評價制度改革,去突破應試教育、學科競賽等一般意義上對“尖子”選拔再加工的舊模式。比如一節課40分鐘,在創新班老師可能只講25分鐘,剩下的由學生和老師互動等。“所以很多從創新班畢業的學生能在國內外名校迅速成長,也正是有著這樣以人為本的培養模式,創新人才班才會不斷超越自己,不會因招不到最好的學生而停步不前,反而走得更遠。”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