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07-17 15:12:10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今年我們迎來的,是第一個作為法定節日的端午節,在汶川地震帶來的傷痛未止的時候,很有必要過好這個節日,借端午節可以驅邪避疫的寓意,護佑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早日擺脫災害,永遠平安。
端午節是一個正在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這和中國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有關。還有著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節日的娛樂化程度不夠。中國大多數的傳統文化節日,都曾有過它狂歡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邪,帶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可惜大人們對待傳統節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沒有上一輩的言傳身教。
由于紀念屈原說影響廣泛,使得端午節順理成章地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節”。但要想讓傳統節日在公眾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就要深入挖掘它質樸而美好的一面,并賦予它可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活力,吸引全民參與。
很多人表示“端午節,不就是吃粽子紀念屈原嗎?”在端午節到來時,多數人在記憶中只剩下吃粽子,端午的一些習俗已經遠去。
“其實我們已對傳統節日習俗出現了集體失憶癥。”民俗學家趙書說,端午節其實是一個大節日,節日內容繁多。原來過節的時間是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在少數地區還熱鬧到五月十三;包括祭祀供“五毒餅”和“玫瑰餅”;用葦葉包裹黃米小棗粽子;家家戶戶插艾蒿防瘟避災;身上配戴五彩絲線以祈福增壽;貼葫蘆花以避“五毒”;孩童到郊外玩“斗百草”游戲等。趙書認為,民間習俗背后都有著深刻的傳統文化的內涵,而今天的人們恰恰忽視了這些。
如何讓端午節煥發活力,不能簡單放假了事,應和相關的民俗組織一起,搭建營造節日氣氛、吸引群眾參與的平臺。相關組織應圍繞所在城市特點,舉行一些群體活動,比如賽龍舟,它成為端午節最顯眼的標志行為,是因為它具備豐富的娛樂性和參與性。時間上的充足,
象征意義上的提醒,會喚醒更多人關于端午節的文化記憶。不妨從今年開始,讓我們重新記憶端午節,讓它成為一個別人“搶不走、奪不去”的民族節日。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