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2009-09-10 18:16:21
探秘國慶閱兵村:隊員訓練不分晝夜(組圖)
圖為將在60周年國慶閱兵中擔任裝備方隊第一方隊第一排面第一臺引導基準車的駕駛員、北京軍區某紅軍團四級士官丁輝在苦練駕駛技術。
驕陽下,汗水濕透衣服的女兵仍在訓練。草地上,一排排整齊排列的綠色房屋;操場上,一排排整齊的綠色、白色、藍色或迷彩色的身形;這里是直線的世界,這里是秩序的世界;這里是閱兵村。
●參閱的機型、數量和編隊類型都大大超過10年前的標準。空軍大批精英部隊悉數出動,陸軍與海軍的航空兵部隊也將亮相天安門
●大批機群必須先安全飛過國貿三期、北京電視塔、銀泰購物中心等二三百米以上超高層建筑,再降低飛行高度
●受閱那天所有梯隊通過天安門時,帶隊長機的機身垂直超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塔尖,誤差為零米;按預定時刻到達、預定時間通過天安門廣場,誤差為零秒
在10月1日的國慶閱兵中,陸、海、空三軍航空兵部隊將組成龐大的受閱機群,沿長安街方向飛過天安門廣場。目前,各受閱梯隊正在緊張的訓練中。
10余支航空兵師、團從天南海北飛赴冀北平原,駐訓于京、津、冀間的數個軍用機場,如今的訓練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記者挨家探訪每一個“藍天閱兵村”,發現所有機場的營地庫房都掛著醒目的標語:“世界一流,歷史最佳”“超歷史水平,創世界一流”……
這是空中受閱機群給自己劃定的標尺。
簡練而響亮的字語,讓前來采訪的所有記者既驚嘆不已,又難以置信——“世界一流,歷史最佳”。
遠且不論,僅就10年前,國慶50周年慶典上的空中受閱部隊,在超氣象條件下強行起飛,于濃云和細雨中飛出刀切般的完美隊形,被認為是難以超越的上佳成績,至今令人記憶猶新。
“國慶60周年的空中受閱部隊,將挑戰傲人的新‘高度’。”空中受閱部隊一位負責人說,“他們需要飛越三座‘險峰’。”
首先,這次參閱的機型、數量和編隊類型都大大超過10年前的標準。空軍大批精英部隊悉數出動,陸軍與海軍的航空兵部隊也將亮相天安門。這位負責人透露,這次參閱的機型全部為我國國產新型裝備,幾乎囊括了現正服役的所有國產主力戰斗機型。在編隊上,將出現花樣繁多的隊形編組,以及兩種機型甚至三種機型的混合編隊。“人們將看到一個規模龐大、氣勢恢宏又極富美感的空中機群。”
其次,受閱飛機將面對復雜氣象條件的“檢閱”。“國慶35周年、國慶50周年的兩次空中受閱,都是在低氣象條件下起飛的。”某航空兵師師長劉殿君是國慶50周年時空中梯隊的帶隊長機,他對10年前的參閱情景記憶猶新,“空中梯隊是最在意天氣的。云、霧、霾層、水汽,以及云底高、云的顏色……都對飛行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北京初秋的天氣變幻多端,我們查閱了近幾十年的氣象記錄,10月1日這一天,70%都不是好天氣。這就要求我們要做最復雜氣象條件下的準備。”
此外,受閱機群的飛行沿線也有了變化。“10年前,長安街沿線可以說沒什么高層建筑。”某空中梯隊長機孫鳳陽說,而近年來,長安街上的數座大樓,卻是受閱機群的另一道試題。“像建國門附近的國貿三期、北京電視塔、銀泰購物中心,都是二三百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大批機群必須先從它們上空安全飛過,再降低飛行高度,以最佳觀賞高度飛過天安門,其間給我們調整姿態的時間非常短。”孫鳳陽說。
面對這樣的挑戰,空中受閱部隊給自己提出了一個嚴苛的硬杠杠:零米零秒。
“所謂‘零米’,就是受閱那天所有梯隊通過天安門時,帶隊長機的機身垂直超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塔尖,誤差為零米。”某空中梯隊長機白海平說,“所謂‘零秒’,就是按預定時刻到達、預定時間通過天安門廣場,誤差為零秒。”
太難了,太難了!所有記者撟舌不下:要知道,飛機以每秒數百米的速度在湍急的氣流中穿行,哪怕錯過0.01秒都會滑出數十米的距離,何況是上百架飛機編隊飛行,飛行員不僅要保證本機的平穩,還要照顧到編隊的整體隊形;對于混編梯隊來講,不同機型的速度、性能不一樣,更要保證環環相扣、整齊劃一、不差分毫……“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記者驚嘆。
“我們還是很有信心的。”這位負責人說,這次參加受閱的都是航空兵中戰功赫赫的英雄部隊,參閱的飛行員也都經過精心挑選,可以說個個素質過硬、經驗豐富。雖然受閱任務與平時的作戰訓練有很大不同,但大家熱情非常高,不僅訓練積極,還想出了很多好辦法。“更重要的,這次我們受閱的飛機,在性能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保證平穩飛行、精確通過,不是難以想象的任務。”
目前,絕大多數參閱梯隊已經飛出了“零米零秒”的好成績。“一次滿分是不夠的,僅在晴朗天氣飛出好成績也是不夠的。接下來的訓練任務,就是保證讓滿分‘常態化’,保證在復雜氣象條件下也能飛得漂亮。”這位負責人說。
看來,“世界一流,歷史最佳”的口號貌似遙不可及,實則腳踏實地。受閱機群正以最刻苦的努力迎接檢閱,決心呈現出一支最精美、最高超的藍天方陣。
新華社記者孫茂慶張汨汨王東明(據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
閱兵村里的苦與甜
這里原本是機場,卻沒有飛機的轟鳴,只有身體與地面撞擊的聲音,回蕩在空曠的原野里。
這里原本沒有“村”,為了在共和國60歲生日那天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來自天南海北的軍人和一面面飄揚的紅旗,組成了一個中國軍隊的臨時建制——閱兵村。
新華社記者首次探訪位于京郊的閱兵村,是在北京最熱的七月。一片整齊的板房加上一條機場跑道,構成了閱兵村的主體。自東向西延展幾公里的跑道上無遮無攔,40多攝氏度的地面溫度,讓人一動不動地站上幾分鐘,就會大汗淋漓。參閱隊員們每天12個小時以上的訓練,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96米、128步。這是天安門東西兩個華表之間的距離,也是徒步方隊將在天安門前以正步走過的距離。
徒步方隊總教練袁大慶說,為了這96米、128步,官兵們要在訓練場上走過近萬公里。
他們的“長征”,是從2009年初開始的。5月,所有部隊都進駐了閱兵村。直線與方塊的移動,清脆的腳步聲和著“一二三四”的口號聲,成為了這個獨特村落每日不變的風景。
每一張臉都是黝黑黝黑的。生活區縱橫交錯的小道上隱約可見墨筆畫出的線條,即使是在吃飯、散步的時間,隊員們仍然會身姿挺拔地邁出標準的75厘米——那是他們通過天安門時每一步的步幅。
紅色的倒計時牌醒目地標記著距離正式閱兵剩下的時間。與1999年的“世紀大閱兵”相比,這次閱兵的訓練時間較短。三軍儀仗隊方隊長李本濤號召他的隊員“每分每秒有意義地度過”,有的方隊則提出了“白加黑、五加二”的要求——訓練不分晝夜,也沒有周末。
一個月踢壞一雙皮鞋,幾次暈倒后仍然“溜”回訓練場,受傷了“隱瞞”不報,夢里還在踢腿擺臂……這樣的事,在每個方隊都不鮮見。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從2009年冬天到即將到來的國慶節,參閱官兵們在訓練場上走過四季。一位隊員這樣形容寒暑的挑戰——冬天一出汗,衣服里外全部濕透,北風一吹,冷到骨髓里;夏天用不了多久就曬得只有牙齒是白的,腳下每天都像“鐵板燒”……
一進閱兵村,來自空降兵的隊員們放下行囊,還沒進兵舍,就開始了訓練。短短幾十天后,有的戰士竟瘦了二三十斤。
訓練場上沒有男女之分,但體力耐力較弱的女性無疑是付出更多的一個群體。
為了練體力,女隊員們每天早上綁著1公斤重的沙袋,跑3公里越野。腿受傷,就練擺臂,臂脫臼了,就吊著胳膊練踢腿。即使回到宿舍,同伴們還會互相壓腳尖,壓得哇哇大叫甚至大哭。
“我曾經擔心‘80后’‘90后’不能吃苦,他們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三軍女兵方隊方隊長常東華說,“吃過了閱兵訓練的苦,將來這些孩子撒到全軍都是骨干。”
封閉也是這里的一大特點。一圈鐵圍欄包圍著閱兵村,也讓隊員們的生活變得簡單了許多。
一旦進入閱兵村,就不能再使用手機。一次,一個女兵看到常東華打手機,頗為羨慕地說:“我能不能摸一下啊?”報紙中間掏個洞往脖子上一套,隊員們就互相理發。而周末到閱兵村里的超市買點日用品,則被大家稱為“去超市開開眼界”。
53歲的陸軍學員方隊隊列總教練張群彥和他的女兒同在閱兵村,很少見面的父女倆偶爾在路上碰到了,交流的也都是關于閱兵動作的體會。
記者在女兵方隊采訪時,正碰上隊干部外出采購回來。這次為隊員買回的,是某知名品牌的防曬霜。
隨著“以人為本”理念在中國軍隊的深入,閱兵訓練越來越人性化。
“當年我們住的是木板房,一個房間14人,只有一個小電扇。這一次,每個房間都裝上了空調。”曾參加1999年國慶閱兵的女民兵方隊隊員、32歲的“媽媽隊員”劉亞紅說,這次閱兵的保障條件更好,隊員們的生活更方便了。
小小的閱兵村功能齊全,開設了銀行、郵局、超市、熨衣房和修理間。很多方隊有自己的心理醫生、心理教授,以講座、談心的方式為隊員們進行心理疏導。一日三餐的營養搭配更加科學,一些高科技的輔助器材和評估系統也首次引入了訓練。
所有的隊員,都經過了嚴格的選拔。在以隊列動作、外形身高等為指標的閱兵標準基礎上,一些方隊的選拔甚至“苛刻”到了臉型和手指頭的長度。
如果說從部隊來到閱兵村靠的是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否從閱兵村走到天安門,最重要的或許在于熱情與毅力——正如三軍儀仗方隊隊員朱振華在一篇題為《正步人生》的文章中所寫的:“別人都說儀仗隊走得好,是因為我們把正步當作事業、當作人生,把全部熱情放到腳尖上、手臂上。”
離開閱兵村時回望身后,那片營區極像抗震救災期間救災大軍的綠色營地。
軍人四海為家。在近一年的閱兵訓練里,這里就是他們的家。他們來自每一個家庭,而又不完全屬于每一個家庭。
他們屬于國家和人民。他們在驕陽與汗水的磨礪中,向著十月的北京進發。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