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09-24 10:38:49
在清華大學的三年半就這么一直走來,經歷的風雨也不少。四年前,我帶著我的理想走進清華。在這里,我的理想正在慢慢實現。
我的理想是發掘和研究有趣的事情,所以選擇走一條科研之路。能夠把工作和興趣連接起來,算是很幸福的事情吧。
困難和挑戰
你們會覺得我太理想了嗎?可能是。在清華遇到的困難,確實比我想象中的多很多。我當時還白癡了一下,看到介紹清華的catalog都是英文,又看到“申請生物專業需要強大的英語能力”,還以為這里的課都是英語上的,到了之后才發現書都用中文寫的,也沒有外國教授。另外還有一堆基礎平臺課。這也是一個教訓:做任何重大決定前,要進行全面的資料搜索。Catalog都是忽悠人的。
語言的困難,考試的困難,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和大家一樣都碰到過。作為生物系第一個從香港來的而又有志于科研的學生,很有開拓者的感覺。我所發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發現了我所面對的問題和其他內地同學的問題很不一樣。恩,這個比留學國外要更糟糕,假如身邊的人遇到的問題和自己一樣,問題解決起來便容易很多,但系里面就只有我一個香港同學。假如問題不一樣,解決的方法也不一樣,也就是說,我要獨自尋找解決的方案,不能夠純粹模仿同輩,也不能依賴班級。
第一步是認清困難。想起我剛入學時,香港的師兄師姐好像有意無意的隱瞞了我們將會在學業上遇到的困難,以免引起恐慌。現在覺得這好像不太對,不清楚困難所在,便無法解決。我就舉成績方面的例子。成績問題幾乎是清華北大所有理工科學生都不能幸免的:大家在大一時都成了系里面的最后一名,不算韓國學生的話。不掛科就算是走運了。本質的問題是什么?是我不夠努力嗎?似乎不是。假如是這樣的話,從邏輯上便能夠推論出所有理工科的香港學生都是不夠努力的,而這并不合乎事實。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像其他同學那樣天天上自習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就算找學生來天天幫我們補習,也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問題不是我們學不會,問題是我們考試比人低分。
大二時,我開始主動和系里面比較優秀的同學聊天,發覺除了語言障礙外,自己在復習方法、考試策略、學習目標、甚至選課方面和內地同學都有很大差異。這些方面都要詳細寫的話又要洋洋數千字,這里就省略了,大家可以去我的個人網站看看,或者給我電話。主要是內地同學經過殘酷的高考帥選,考試模式已經深入大腦,我們從沒有想過的,對于他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也不時找一些師兄師姐聊天,看看前人的經驗,以做好準備。對,主動找他們聊,別等他們找你聊。“主動”是香港人的特質,別那么容易讓它丟失。
我甚至私下找了系里系外的教授交談。教授和同學不同,主要針對我的目標(做科研)給我意見,比如進實驗室、科研思維、學術活動等。更直白一點,(直接轉載教授的話)就是不要和內地同學拼分數:就算我們怎么的再三努力,也不可能拼過他們的,考試思維不是一年就能培養出來的,對手可是在考場上馳騁了十多年的啊。
所以,我們要保持自信。要理解,考試制度只是一個制度,有其不完善的地方,考試最后一名,不代表自己笨。我在大一時收到最后一名的通知,也晴天霹靂了一下,但絕對沒有喪失斗志。當然,因為有很多合理原因的支持,就不用功讀書,放棄考試,是很不智的–這樣是會掛科的,乘系數也沒用,這里不是香港,是清華,大家都很強,不用功就得掛科。特別是大一的,建議全力以赴。假如你全力以赴以后,還只是僅僅及格的話:恭喜你,其他只用了一半功的香港同學已經掛科了。
話說回來,把考試當作是唯一的問題,也是很不智的。這就陷入了內地同學式的“考試就是學習,學習只為考試”的思維。別說香港同學絕對不會陷入這種思維,我在上一次參加港澳臺同學與高層見面的會議時,大家說到“學習問題”,就默認了是“考試問題”了。在清華學習,仍然有其他值得注意潛在問題,比如內地同學知道我的成績不好后,便不會主動與我討論學術問題,導致我與人交流不足。
清華有很多大班教學,都會減低師生交流機會和批判能力。這些都與考試分數無關,但都是想成為一個學者的人所應該考慮的。另外,理性一點考慮,假如大一是最后一名,那么就算我們大二大三都是九十五分這個奇跡出現了,總排名也很難高于50%的。(事實是內地同學也創造不了這個奇跡)對于考試不用定位在名次上,但求穩定進步便可。再說一次,這并非說可以減低用功程度,只是用來增加心理承受能力。
為何來清華
和大家相似,我在香港中五會考得到八優的優異成績,可以跳過高考,基本上可以在香港選擇任意的學科。在香港,科學風氣并不濃厚,作為成績優異的學生,本應可以入讀某些專業program而卻選擇了biology,還是會感覺到一些社會壓力。最后還放棄了港科大的offer,跑到清華來念書,是人生少有的獨立地作出重大的決定。
來清華,主要的考慮是:只有與優秀的人才一起學習和工作,才能成為優秀的人才。這是我的座右銘。全國各省的精英正匯聚于此。另外,擴闊視野,對于人的成長也非常重要。還有,說到科研的話,似乎一般香港市民以及政府都并不太支持,留在香港發展看來也不大理想。
誠如我所料的,我在中國內地同學身上學習到很多優良的品質,比如刻苦耐勞,作息習慣規律,自制力高,目標清晰等等。大部分同學的學習能力都能夠達到會考八優的程度,讓我不得不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提高自己。在香港的話,除了醫科法律精算外,就很難找到這種環境了。吸取了這些優點,對我的人生有很重大的影響。
在北京,也讓我對中國社會情況有更多的了解,這些了解并不是在香港天天看電視看報紙就能獲得的。長期呆在同一個城市里,思維就不免會變得狹窄,可能就只會從一個經濟發達、國際化的城市的角度去考慮繁復的國家、世界問題。很多有機會到香港讀書的內地同學問過我,“去香港好,還是留在清華好?”對于他們而言,當然是去香港好,讓他們知道世界上還有與中國內地很不一樣的文化體系、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對于我而言,清華或者是更好的選擇。
至于科研方面,和我想象的還是很有出入。在介紹會上,我看到清華北大都有一大堆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好像很強大的樣子。后來才發現,這里的人喜歡在很多東西前面都加個“重點”去描述。研究經費吧,介紹會上說的是政府給了清華北大很多個億,事實似乎是到了個別實驗室以后經費就不知道跑哪去。
還有研究生的薪酬,難以想象的低,雖然對于我這個本科生而言沒有影響,但對于研究生博士生對科研的熱情和士氣以及內地整個研究氛圍還是有很大打擊的。不過,在清華念書,讓我對于整個科學界的發展有更全面的了解。光從世界排名來看,清華與香港的大學一樣不高,但是作為世界列強中國的頂尖學府,清華北大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和機遇。名人或名科學家來到中國,總要來這里做個演講。華人科學家要從海外回國,也是來清華北大。這幾年讓我親歷的中國科學發展的萌芽期。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北京這幾年在公民意識、經濟發展、基礎建設等有著非常迅猛的提高,迅猛程度絕對不是光看報紙所能想象的。我還目睹國家第一次舉辦奧運會,是驚喜,但不是意外。即使沒有奧運,在北京所經歷的事情也會讓人驚訝,因為北京是中國的首都。
來清華,其實也有偶然的因素。很多人問過我,為何不去北大,來清華。我也回答不上來。當時兩所高校的生物科學似乎差不多,也就隨機選了。當然,假如沒有在報紙上看到清華北大的招生會,我便去了港科大了。這里我想說的是,策略雖然不同,目標是一樣的。不論我去了哪個大學,我深信我都會有很好的發展。
我相信在能力上我和其他香港同學是差不多的。不一樣的是,我能夠保持著我的理想。假如各位因為在清華遇到的各種困難而裹足不前,希望大家能夠重拾自己的理想。當初選擇來到清華,應該不只是為了跳過高考吧?就算是,那當初選的專業肯定也不是亂選的吧。人,總會有興趣和理想的,嘗試在生活中尋找蛛絲馬跡。
發揮香港人的優勢
刀是兩面鋒利的。香港同學來到清華碰到那么多的困難,其實意味著我們本身也有很多潛在優勢。英語能力、創意思維、甚至統戰部的權力、香港學生這個身份本身、同學老師對于弱勢社群的憐憫等等,都是我們可以動用的資源。就說一下英語能力。別仗著英語能力在考GRE或TOEFL的時候躲懶,應該勤奮一些,用省下來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在參加報告會時,使出流利的口語多和國外教授交流。閑時發個電郵和教授聊聊天。課下多用英語練筆,以后寫Proposal或Statement of Purpose時更得心應手。
假如把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培養的英語能力,只是用在英語考試上,實在太浪費了!在清華,我意識到大部分課程都用中文授課,為了保持作為香港同學的英語優勢,又為了能夠和內地同學交流,我很多時同時使用中文和英文學習,不只是專業課,還包括數學物理等,便于文章閱讀以及和國外學生交流。短期來說,這對于考試分數沒有幫助,但長期來說,對于我的文章閱讀速度和數量、知識的廣闊面、interview的表現等都有顯著的改善。
要把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如上所述,我們要有長遠的目光,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我第一段所說的,要有理想!有不少內地同學在大一到大三在學業上都只專注于考試,不是不好,但在考場上能勝利的只是少數。我經常提醒自己,我來清華的目的,不是單純的為了克服上述的一堆困難,而是要成為優秀的科學家,所以我在大二開始對于自己的各項能力尋找鍛煉的機會。
科研方面,成為最早進入實驗室的學生之一—當然不只是進入后然后消失了,還要認真學習。知識面方面,除了閱讀大量paper,還多參與talks和symposiums,與教授交流。大二大三時,我發覺幾乎沒有在學術講座上遇到同年級的同學的,他們跑哪去了?我知道演說是我的弱項,也特意鍛煉了一下,專門選擇一些需要presentation的小班教學,多在lab meeting做report,還與內地同學競爭綜合獎學金以及自強之星–教授也要爭funding的。教學方面,當了一個學期的助教–雖然某些系不許本科做助教,但別人說不準你就不做啊?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創造機會。我很少說“把握機會”,因為我不會靜待機會的降臨。
有少部分同學覺得我光談理想,不夠現實。這么說有點片面,只要加上行動,理想也可以很現實。在我做了上述一連串為了“成為優秀的科學家”所作的行為,對于很多短期性目標也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強力的reference letter、內容豐富的statement of purpose、interview需要的知識,都是順帶的副作用。所以我相信PhDapplication的成功不會是偶然的。而與那些光是透過考試獲得好學校offer的同學相比,我比他們走得更遠,到了國外我在交流和科研上都因為在本科進行自我能力的鍛煉而更顯優勢,即使我在大一時起跑點要比他們落后不少。
后悔?
很多同學都問過我,有沒有后悔來清華。曾經也迷茫過一陣,假如當初留在香港,大概GPA年級前三是唾手可得的,申請PhD就不會碰到那么多麻煩。現在回想起來,這么想也很片面。狹窄一點的說,清華有大量出國、考試、面試等龐大資料庫,是香港那邊不能比擬的。這里的同學又的確比香港的聰明、勤奮很多,給了我提升的空間。
而且,第一次離開家庭生活,在更獨立自主的情況下,生活和工作效率有了進一步的改善。校園清新的空氣,減輕了我鼻炎和哮喘的病情。這些都是當初沒有意料到的。我還認識了一位善良與智慧并重的女朋友,在路上一直給予我重要的支持和鼓勵!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