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12 15:20:24
摘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邊緣苗嶺山脈向湘桂丘陵過渡地帶,總面積3.03萬平方公里,森林密布,河流眾多,土地肥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清新濕潤。共有33個民族,是全國民族自…… |
當你步履鼓樓侗寨,聆聽侗族大歌,不用驚奇,因為此時你身處黔東南;當你環游吊腳苗寨,品嘗苗族米酒,不用嘆服,因為此時你身處黔東南;當你漫游舞陽河水,遙想古城歷史,不用贊嘆,因為此時你身處黔東南。
這里是人類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旅游圣地之一;這是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
讓我們先看一組數據:今年1—9月,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接待游客97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2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0%和28%。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共接待游客213.63萬人次,同比增長40.91%;實現旅游收入5.16億元,同比增長29.65%,創歷史新高。
這是近年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為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通過營造良好的旅游硬、軟件環境,利用原生態文化資源,打造和諧旅游環境,有力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邊緣苗嶺山脈向湘桂丘陵過渡地帶,總面積3.03萬平方公里,森林密布,河流眾多,土地肥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清新濕潤。共有33個民族,是全國民族自治州中總人口和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是苗、侗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區,這里以歌傳情,以舞抒懷,以酒為禮,苗族飛歌、侗族大歌、反排木鼓舞、苗族蘆笙舞名揚海內外。
據統計,每年這個州中小型民族節日(參加節日的人數在5000人以內)共有158個,大型民族節日(參加節日超過5000人)共有107個,有“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之說。
2007年11月,該州確定為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以來,州委、州政府把旅游業作為“十一五”期間新的支柱產業予以積極培育,圍繞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及中國西部旅游熱點地區的旅游定位,以豐富的旅游資源為背景,把歷史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有效結合起來,堅持建設原生態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定位不動搖,加強旅游規劃的編制工作,制定了《黔東南原生態旅游經濟圈環線旅游精品線路規劃方案》、《原生態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建設方案》。主抓中部西江景區、北部鎮遠古城、南部黎從榕景區三個核心區域,進行集中開發建設,通過開發把黔東南分區域建成具體強烈的文化差異性和資源獨特性的世界級旅游精品景區,力爭到2010年把試驗區建成全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部熱點旅游地區,到2015年把建成旅游產業大州,從而實現旅游大州理想。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至2009年9月,這個州具有一定規模的賓館酒店169家,定點旅游餐飲4178家,餐位143900個,旅行社20家;旅游商品生產企業10360家(戶);旅游運輸單位1562戶、旅游定點購物51家;旅游娛樂單位406戶;其它旅游服務單位402戶;開展鄉村旅游戶數13013戶;鄉村餐飲點1335戶;旅游從業人員260992人。
該州民族文化十分豐富,有許多深藏于民間的藝術人才一直為文化傳承默默奉獻。為挖掘這些寶貴的人才資源,強化人才服務于旅游業,該州選派一大批民族優秀人才進入到凱里學院學習;一批優秀的民間優秀傳承人才得到了政府支助和扶持;民族文化“進課堂、進社區、進工廠、進機關”為這個州營造了良好、和諧的旅游環境。
與此同時,該州有關部門還與貴州大學、貴州民院達成協議采取扶貧先扶智的方式,每年定向委培50名旅游專業大學生;每年舉辦兩屆在職旅游管理人員培訓班;每年不少于兩次送教上門工作,定點幫助重點旅游鄉(鎮)或村寨的村民提高報務技能和服務水平;為旅游產業實現快速發展提供門類全、數量足、質量高、用得上的旅游專業人才。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有15600人次得到了旅游專業知識的培訓。
近年來,該州不斷加大對旅游商品的開發力度,積極壯大民族文化餐飲業、民族工藝品制造、地方土特產品開發等旅游商品,重點扶持亮歡寨、侗寨樓、仰阿莎銀飾、太陽鼓等知名品牌,同時加快旅游商品基地建設,不斷提高“黔東南制造”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今年他們還借作省里旅游發展大會,加快旅游產品的轉型與升級:一是加大對西江景區的打造,使景區建設一次實現了“提速五年”的目標,景區的可進性和人氣指數迅速飆升。緊接著又啟動了以黎平肇興為核心的精品旅游區建設、鎮遠古城打造等和一批AAAA級景區的申報工作。
民族原生態,貴在黔東南;走進黔東南,品味原生態。黔東南人民正以熱情的姿態迎接八方游客,努力踏上旅游生態文明崛起之路。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