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陳凱一 關慶豐 2010-05-26 09:47:53
北京青年報訊:昨天,記者從北大附中了解到,該校團委和學生會近日對在學生間存在的一項“鋸人”活動發出“禁令”,認為這項活動低俗而且不安全,存在嚴重危害學生健康的隱患,要求該校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得參與。同時,該校對各中學校發出倡議,懇請各校校方關注學生動態,對這一項逐漸興起的活動給予有效疏導。
據了解,“鋸人”活動是流行于男生間的一種游戲,“被鋸者”由數名“鋸人者”抬起,手腿在“鋸人者”的束縛下雙腿張開,向包括旗桿、大樹、球架等在內的柱狀物發起“沖擊”。“這只是男生間的一種‘惡搞’,往往是好朋友間好玩、好鬧的事,并不是真的想要懲戒或者傷害誰。”北大附中初一年級的一名男生說。
記者在對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學生的隨機采訪中了解到,“鋸人”游戲目前在海淀區的多所市級示范中學都時有發生,這些被公認為“好學生”的男生們希望通過這一特別的方式來舒壓、取樂,甚至將此作為拉近同學關系的一種手段。不少參與過這項活動的男生都頗感樂在其中,甚至有人還創作了“鋸人說明書”和“鋸人順口溜”。
對此,北大附中黨委書記生玉海表示,始終密切關注學生動態和學生健康安全的北大附中在去年的時候就已經對此活動有看到,并聽說在多所中學都有所發生。為此,去年北大附中的健康工作部對這項活動進行了研究,并對學生進行了提醒、管理。而近日這一活動在學校里又開始偶有出現,高二年級的一名學生還在游戲的過程中手臂受了輕傷,校方對此高度重視,由校團委和學生會分別對學生發出“鋸人”游戲“禁令”,并密切關注學生動態,如果需要,還將由校方發出統一“禁令”。
對于違反“禁令”將受到何種處罰,生玉海表示,這點學校還沒有考慮,也不會輕易處罰任何一個學生,學校對學生的行為主要是引導,即使日后出現違禁者,校方也會以教育為主,處罰要視個體情況而定。
生玉海說,據他個人了解,“鋸人”游戲在中關村地區的多所中學校都有存在,為此北大附中也對各校發出倡議,希望各校校方關注學生健康、安全,將這一不雅、存在安全隱患的游戲“禁”掉。
師生觀點
學生:“被鋸”是一種“榮幸”
在“鋸人”游戲中,數名乃至數十名“鋸人”者將對“被鋸”者施以“酷刑”。而令人感到驚奇的是,“被鋸”在不少學生眼里并不是被同學欺辱,而是一種受同學青睞的“榮幸”。
北大附中高一年級的一名男同學告訴記者,“鋸人”游戲已經有幾年的歷史了,很多男生都玩過。一般而言,享有“被鋸”殊榮的人是“某次成績考得最高的”、“班里人緣好的”或者“過生日的”同學。而一般比較不合群的同學則難享這項“殊榮”。
“有的時候,這也是拉近同學關系的一種手段。比如我和一男生剛鬧了點矛盾,后來我看到他正在‘被鋸’,就趕過去也幫忙‘鋸人’,然后大家爬起來嘻嘻哈哈一鬧,就一笑了之,關系比以前更鐵了。”北大附中初一年級的王姓同學說。
對于是否擔心游戲給身體帶來傷害的問題讓不少游戲的參與者覺得有點“小兒科”,男生們普遍認為作為頗有素質和自制力的名校學生,同學們都很“靠譜”,在過去游戲出現的幾年里都沒有什么事故發生,而且各校的學生一般都會將游戲的活動范圍控制在校園內,為的就是給本校的“被鋸者”留足面子。
而記者在對女同學的采訪中發現,女生對“鋸人”游戲持兩種態度:多數女生認為“這個沒什么,他們就是鬧,挺好玩的”;而少數女生在走廊看到時,會感到尷尬,快步走開。但女生普遍認為這就是男生間的一個惡搞類游戲,對“鋸人”者和“被鋸”者都不會存有明顯的好惡之別。
校方:讓“小概率”成為“零概率”
北大附中黨委書記生玉海表示,自去年他到任以來,校方從未接到過一起關于“鋸人”游戲引發的事故報告或者家長投訴,而這“鋸人”游戲雖然在該校偶有發生,但也“絕沒有到流行”的程度。之所以日前校團委和學生會都發出“禁令”,其實是校方“防患于未然”的一種措施。
生玉海說,目前學生間的交流特別廣泛、暢通,中關村附近各校間的學生互相影響,所以一個偶然的事件或一個惡搞的游戲很可能會“蔓延”,讓很多同學看到并效仿,從原本的“偶發”變成“群發”。該校健康衛生部的老師在去年的時候就已經發現這一游戲不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雖然學生受傷在整個的游戲中可能是小概率事件,但校方不能以“任何一名學生的健康”來“冒險”,所以最近發現又有所抬頭就發出了“禁令”。“現在我們還在觀察,‘禁令’發出后已經沒有再出現過‘鋸人’的情況,但在必要的時候,校方也會進一步發出‘禁令’,加大管理力度。”
據了解,目前中學生的學習壓力不小,所以北大附中特別與北大心理系建立了長期良好的關系,希望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舒緩心理壓力,而不是追求一些有危險的刺激性活動。
“鋸人”起源已無從考證
“鋸人”在北京從何時何地興起,目前已經無從考證。根據網上流傳的未經證實的說法,“鋸人這項活動始于公元2006年左右”,“北京市海淀區蘇州街地區的幾所學校率先開展”。事實上,這種整人方法并非北京獨有,在外地有“阿魯巴”、“磨柱”等別稱。
昨天下午放學時間,記者在被傳為“鋸人”發源地的北大附中采訪了十余名學生。初一學生王新(化名)說,他在小學四年級就聽說過這種整人方法,上六年級時在校園里親眼見過有同學被“鋸”。受訪的多名學生稱,“鋸人”多發生在初中、高中,小學階段比較罕見。
多名學生表示,最常見的工具是樹干和電線桿。一般來說,工具越細對被鋸人身體的傷害應該越大。王新說,同學們把“鋸人”當作惡作劇,沒想真的傷害誰,所以比較粗的樹干是最常見的鋸人工具。
不過,和樹干相比,校園里也有相對銳利、可能引起較大傷害的工具。兩名初一女生告訴記者,校內一面墻的直角端上曾經隱約寫著幾個字“鋸人專用”,這幾個字近期已被學校抹去。
至于鋸人的各種花式,學生們能說出名字的鋸人方式主要是“沖擊鋸”——眾人抬著一名男生快跑,用他的襠部有節奏地撞擊柱狀物。
網上還提到,“各個學校的各個年級,乃至各個班都有自己的‘鋸人小隊’”。根據多名學生提供的情況,這種說法有些言過其實。王新說,一群人起哄似地捉弄同學,參加者可多可少比較隨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生稱,“聽說上個學期有中學出了事故,一個被鋸的男生身體受傷,從那以后學校里‘鋸人’就變少了。”
要引導學生找到
健康有益的游戲
“鋸人”,一款以身體“受傷”和精神“受辱”為“代價”的惡作劇式游戲在男生中流行,而此前媒體報道的QQ群內一款通過請安、創作宮怨詩以及宮廷斗爭獲取“升級”資本的“后宮游戲”則贏得了一些女生的芳心。這些在90后學生間迅速躥紅的另類游戲,其風行程度和風行原因讓與他們日日朝夕相處的老師、家長都摸不著頭腦。
采訪了十幾名中學生,男生女生各占一半。多數男生認為“鋸人”雖然像是惡作劇,但出發點并不是單純的捉弄,而且力道不會太大,也不會造成身體損傷,這甚至還是一種促進同學之間友情的活動。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多數女生看到“鋸人”的場面也不覺得有什么尷尬,她們見怪不怪了。記者發現,新奇、刺激是90后對游戲的“引入”標準,打破傳統、不落后于同伴是他們參與的動力,而玩出個性,釋放壓力則是娛樂的宗旨。
無論如何,關注學生們中流行的另類游戲是件好事,因為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們知道他們所從事的另類游戲背后所暗藏的身心威脅,也許設身處地地依照他們的“標準”加以引導,就能讓原本就很聰明的他們很快找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新游戲。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