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江日報(杭州) 作者:張冬素 2010-05-26 14:57:21
做教育記者越久,心中的痛越深。因為看到了教育的種種問題,看到了這些問題對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負面效應。大學校園里的厭學、網癮、自殺等種種問題,其根子在中學。
每次寫中考、高考相關稿子時,總在“考生”、“學生”兩詞之間糾結。我想用“學生”,但想想,在中考、高考指揮棒的指使下,這些學生只是“考生”,分數是他們的目標。
當學生只是考生時,老師就要靠一張又一張的試卷來培養考生們的應試能力,以提高他們的考試分數。在“一考定終身”的中考制度下,絕大多數學生從升學的利益出發,凡是升學要考的課,全力以赴;升學不考的課,棄之不顧,哪怕是與一個人的健康成長、人生發展最相關的體育鍛煉、品德養成。
“考上大學就好了。”經常聽到家長、老師對中考、高考壓力下的學生這樣說。進了大學,終于由考生回歸為學生,但此時,沒有了學習的動力,更不知道該如何自主地學習,學生迷茫了。大學不是學生學習的終點,更不會是人生的終點。
是學生,總是要考試的。但考試不應是學生的全部。一次,在復旦大學采訪自主招生,學校的招生辦主任在談及為何要花那么大人力對學生進行面試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想要優秀的學生而不是優秀的考生。”讓人回味良久。
在采訪中,聽到浙大教授的一個妙論:我們都喜歡吃本雞而不喜歡吃洋雞,本雞為什么好吃?因為是慢養的,而洋雞則是速成的。教育就是養本雞的過程,是慢的藝術,需要慢慢地引導、啟發,而不是灌輸。要學會等待。
但教育的心太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在哪里?是初升高、小升初,還是小學一年級甚或是幼兒園?現在,也許已經前移到了母親肚子里,從胎教開始。
人生是一場不知終點在何處的馬拉松,靠的是耐力,耐力來自成長過程中不斷累積出的綜合素質,而不僅僅是分數。
當考試的指揮棒發生變動時,龐大的教育體系中的每一環也許能隨之動起來。與其每天抱怨應試教育的弊端,不如做一點事情,向前跨一小步也是一個進步。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