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津日報 2011-11-03 14:54:28
同學們、老師們:
屈指算來,我闊別南開中學已51年了,正式回母校看望師生,這還是第一次。我愿借此機會同大家談談心。
我1942年農歷八月出生在天津北郊宜興埠一個書香門第。我爺爺在村子里辦學校,曾祖父是農民。再往以前,我家都是農民。我們家是從什么地方來到天津的,至今也沒有人能說清楚。據說是從山西來投奔這里的溫氏家族的。因為家里窮、沒有地位,溫氏家譜始終沒有把我們家列入其中。
爺爺辦的鄉村小學,是沖破地主豪紳的阻力,第一個招收女生的學校。我記得,他常年為兩件事奔波:一件是招聘教師,一件是為學校籌款。就是這樣一所小學,很多教師都是大學畢業生,有的解放后當了教授。外婆家也在本村,外公去世很早,外婆靠開一個小藥店謀生,家里還種著幾畝地。每年秋天收玉米時,我坐在板車上玉米堆里從地里回家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我出生的年月正是日本侵略者在華北大掃蕩和實行“三光”政策的時期。媽媽對我講的一件事,至今記憶猶新:日本侵略者將全村人集合在村西南的空地上,四周架起機關槍,用刺刀殺死無辜的平民。當時,媽媽把我緊緊摟在懷里。這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
天津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為“堅壁清野”放火燒了宜興埠。我的家連同爺爺辦的學校、外婆家和她的小藥店,全部化為灰燼。我們家逃難到天津城里,住在救濟院。外婆在逃難中生了病,沒過多久就去世了。她是最疼愛我的人。孩提時代,她抱著我,我常常揪她的頭發,她一點兒也不生氣。天津解放的那一晚,是一個不眠之夜。解放軍包圍了駐扎在救濟院里的國民黨軍隊,當晚進行了激戰,手榴彈扔進了院子里,家里人都害怕地躲在床鋪下,我卻一點兒也沒有害怕。第二天,天津解放了。
我的童年是在戰爭和苦難中度過的,窮困、動蕩、饑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深知,這不是我們一個家庭的苦難,也不是我出生的那個年代的苦難,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苦難史。我逐漸認識到一個道理: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極了,唯有科學、求實、民主、奮斗,才能拯救中國。“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只有推翻封建專制和官僚買辦的統治,人民才能得到解放;只有不斷革新,中國才能進步。
在我上小學、中學期間,家境十分貧寒。父母和我們三兄妹一直租住在一間不到9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每月的房租相當于一袋面粉錢,那時父親月工資最低時只有37元。我患過一次白喉,父親把僅有的一塊手表賣掉,買藥給我打針。此后他多年沒有戴過手表。因為經常目睹普通百姓生活的艱辛,我從小就富有同情心,這尤其表現為對普通百姓特別是窮人的同情,對不公道事情的憎惡。一種樸素的平等觀念在我的心中萌生:人人生而平等,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應平等相處。
我的中學是在南開上的。從12歲到18歲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因此,南開六年的學習生活,對我人生觀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也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南開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她的建立、成長和發展始終同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建設時期,她都為國家輸送了大批人才,這就是南開的道路。我在這所學校里學習,首先懂得的就是一個人必須有遠大的理想,有崇高的志向。從小就應該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和人民。我努力學習知識,堅持鍛煉身體,刻苦自勵,從學習和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努力把自己造就成為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南開的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這八個字就是南開的靈魂,它提倡的是為公、進步、創新和改革。我上中學時就愿意獨立思考,渴望發現問題,探索真知,追求真理。我記得,那時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以外,我還廣泛閱讀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書籍。南開永葆青春,這就是南開精神。在求學期間,我和同學們總是朝氣蓬勃,不怕困難,勇往直前。除了學習以外,我還喜歡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我不僅愛讀書,還是體育愛好者。南開永遠年輕,她的學生也都充滿活力。我們要堅持走南開的道路,崇尚南開的風格,發揚南開的精神。
上高中和大學以后,我家里人在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中受到沖擊。爺爺在1960年因腦溢血去世,是我把他背進醫院的。現在他教過書的學校還留著他的檔案,里面裝了一篇篇的“檢查”,小楷字寫得工工整整,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人民教育事業的忠誠。父親也在1960年因被審查所謂的“歷史問題”,不能教書,被送到郊外一個農場養豬,后來到圖書館工作。我考上大學向他告別就是在離城很遠的養豬場。父親告假回家幫我收拾行李。他是個老實人,一輩子勤勤懇懇。今年他過世了,可謂“生得安分,走得安詳”。盡管家里出現這樣一些情況,我仍然追求進步。我是個善于思考的人,我總是把書本里學到的東西同現實加以比較,立志為改造社會而獻身。
因為父親喜歡自然地理,我從小就對地球科學產生了興趣。在北京地質學院,我在地質系就讀5年。大學期間,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來又考取了研究生,專攻大地構造。回憶在地質學院近8年的學習和生活,我曾概括為三句話:母校給了我地質學知識,母校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母校給了我接觸群眾的機會。那段時期同樣是難忘的。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