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 作者:葉子靜 2012-10-19 11:26:36
莫言從事創作的動機及經歷,很使我們想到三十年代鄉土文學大師沈從文。沈來自閉塞落后的湘西,少小從軍,轉戰西南。盡管客觀環境動蕩不已,這位汀西少年對文學依然一往情深。在二十歲那年,他離開軍隊,遠赴北京。再經過幾年鍛煉,他要憑著對故鄉風物的追溯,傾倒一輩新文學讀者。我們今天論現代鄉土文學的茁壯,也必自此始。
或有識者要指出,莫言的小說瑰麗曲折,與沈從文那樣清淡沈靜的作品,其實頗有不同。的確,談論沈從文的當代偉人,汪曾祺、阿城、何立什,用至早期的賈平凹才更有可資比照之處。但我卻以為盡管莫言與沈從文的風格、題材大相徑庭,兩者在營造原鄉野,化腐朽為神奇的抱負上,倒是有志一同。湘西原是窮鄉僻壤,在沈從文的筆下竟以煥發出曠世的幽深情境,令人無限向往低徊。而面對高密的莽莽野地,莫言巧為敷衍穿插,從而使一則又一則的傳奇故事于焉浮現。
更重要的是,沈從文寫湘西,總已意識虛構與現實、遐想與歷史間的微妙互動。在他的《邊城》一側,《長河》之畔,早有無限文學地理的傳承;湘西相傳《楚辭》屈原行吟放歌的所在,更是陶潛桃花源的遺址!原鄉的情懷與烏托邦的想象,不能再分彼此。無獨有偶,莫言寫高密東北鄉,不曾忘記他的神思奇想也是其來有自。離高密數百里路的淄川,就是《聊齋志異》作者薄松齡的故鄉,而我們都知道《水滸》英雄的忠義事跡,起源自南宋山東。就此來看《紅高粱家族》中的鐵馬金戈,或《神聊》系列中的鬼怪神魔,莫言私淑前人的用心,可以思過半矣。現代中國文學有太多鄉土作家把故鄉當作創作的藍本,但真正能超越模擬照映的簡單技法,而不斷賦予讀者想象余地者,畢竟并不多見。莫言以高密東北鄉為中心,所輻輳出的紅高粱族裔傳奇,因此堪稱為當代大陸小說提供了最重要的一所歷史空間。
我所謂的“歷史空間”,包括卻不限于傳統那種時與空、歷史與原鄉的辯證話題。“歷史空間”指的是像莫言這類作家如何將線性的歷史敘述及憧憬立體化,以具象的人事活動及場所,為流變的歷史定位。巴赫金(Bakhtin)早就告訴我們,小說中時空交會的定點往往是敘述動機的發源地。以莫言的高密東北鄉為例,評者可說莫言憑此又建立了一套城與鄉、進步與落后、文明與自然的價值對比。但這種主題學式的模擬有其限制。我要強調莫言的紙上原鄉原就是敘述的產物,是歷史想象的結晶。與其說他的尋根作品重現某一地理環境下的種種風貌,不如說它們展現又一時空焦點符號,落實歷史辯證的范疇。
于是在《紅高粱家族》里,那片廣袤狂野的高梁地也正是演義一段現代革命歷史的舞臺。我們聽到(也似看到)敘述者馳騁在歷史、回憶,與幻想的“曠野”上。從密密麻麻的紅高粱中,他偷窺“我爺爺”、“我奶奶”的艷情邂逅;天雷勾動地火,他家族人物奇詭冒險,于是浩然展開:釀酒的神奇配方,江湖的快意恩仇,還有抗日的血淚犧牲,無不令人嘆為觀止。過去與未來,欲望與狂想,一下子在莫言小說中,化為血肉凝成的風景。
在過分架空歷史(宿命)意義的環境里,莫言將歷史空間化、局部化的作法,不啻肯定了生命經驗本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莫言敢于運用最結實的文字象征,重新裝飾他所催生的鄉土情境,無疑又開拓了歷史空間無限的奇詭可能。像中篇《大風》里那場驚天動地的狂風,《狗道》中五彩斑斕、爭食人尸的野狗,《紅蝗》中鋪天蓋地而來的蝗禍,《秋水》及《戰友重逢》中的滾滾洪水,既幻亦真,皆是佳例。
相對于《紅高粱家族》。所創造的炫麗空間,莫言另一類小說如《爆炸》、《枯河》、《白狗秋千架》、《歡樂》等,似乎執意回到現實泥沼,顯現鄉愁不足不外人道的一面。這兩種類型的原鄉想象已自展開了互相辯證的力量。《白狗秋千架》一作尤其具有強烈文學史嘲諷意圖。故事中的敘述者是個受過教育、抽暇返鄉的年輕人。故鄉貧瘠傖俗依舊,并不能帶給他任何美好印象。惟有在高粱地邊巧遇兒時的玩伴時,方才勾起他一些青梅竹馬式的回憶。只是當年的娉娉少女自秋千架跌下,瞎了一只眼,委屈嫁了個啞丈夫,生了三個不會說話的孩子。面對年輕返鄉者的似水鄉愁,她的回答是:“有甚好想的,這破地方……高粱地里像他媽#的蒸籠一樣,快把人蒸熟了。”《紅高梁》里的激昂浪漫視景,哪里還能得見?
近年莫言將歷史空間的構筑,更延伸至其它面向。在《十三步》中,故事的主角是個關在鐵籠中的瘋子,靠觀眾(聽眾)喂食粉筆,吐也一段段不可思議的故事。莫言的用心在此不言可喻。牢籠之中的方寸之地,是主角無可奈何的限制,但吊詭的是,牢籠的禁錮使他匪夷所思的狂想,有了“出路”。作為聽眾的“我們”,置身牢籠之外,卻深為籠內人的故事所吸引,而不自覺地成不他的傳聲筒。這場奇異的敘述過程。代表莫言思考語言與空間相對關系的極致。誠如香港學者陳清僑所言,“在昏亂的邏輯與逼人的形勢下,我們無法不抓住眼前最鋒利的刀刃或者最稀奇古怪的粉筆,在千篇萬卷的故事中殺出一條生路,去涂上一幅讓自己可以站得住腳的幻象,一個鐵條約。”我們都是(歷史的、語言的)籠中人。《十三步》的情境荒誕無稽,每每使讀者有不知伊于胡底的危機感,但莫言正要藉此拆散我們安身立命的閱讀位置。
莫言作品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歷史記憶與時間敘述的問題。面對滔滔史話,《紅高粱家族》中的敘述者回溯我爺爺、我奶奶那一代的人物在紅高粱地里奠下基業,豪情壯志,何等地風流氣魄。隨著故事發展,家史與國史逐漸合而為一,以抗戰時期我爺爺、我奶奶游擊殲敵為高潮。莫言似乎有意向《呂粱英雄傳》、《新兒女英雄傳》,以迄《林海雪原》的一脈革命歷史小說傳統致敬,但他的革命歷史并不承諾任何終極意義。作為家族傳人,《紅高粱家族》的敘述者只遙想當年父祖的英勇行徑,或追記他們日后在種種革命運動中的磨難。莫言有能力把我們帶回歷史的現場,甚至深入人物的內心意識;但他又提醒我們,歷史原來是可以不斷改寫的。時間敘述的線索原來是可以前后錯置、主客交流的。《紅高梁家族》縱橫三代家史,儼然為現代主流敘事的時間表背書。但莫言真正要寫的,恐怕恰恰相反。文化大革命后,“大敘述”邏輯掩退,莫方憑獨特的文字所形成的狂繃演義,本身就是一種新的歷史力量。如果當年的歷史敘述以雄渾眩美(sublime)是尚,那么莫言所執著的,應是一種丑怪荒誕(grotesque)的美學及史觀。
類似的問題在《十三步》里有了極不同的表達方式。所謂的“十三步”書中并沒有明確指涉,它可以代表了生命中的不可測變量,敘述邏輯上的逆反,或如陳清僑的所謂,歷史意識中的黑洞。小說中的聽眾圍著籠中人,猜測后者癡言瘋語的“意義”,欲罷不能。“你也被他拉進了故事之中,你與他共同紡織著這故事,……你預感到自己沒有力量與這故事的邏輯抗爭……你的命運控制在籠中人手中。”在傾聽敘述及重述的過程中,我們與籠中人撕扯,拉鋸彼此所占的語義、知識及權力位置或欲言又止,或意猶未盡,或言不及義,而就在種種語言難盡其妙、而又不知所云的時刻,“歷史的味道,涌上心頭。”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