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2014-05-29 10:15:14
考試科目增加被認為是負擔過重的原因之一。“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中考只要考6門文化課,18年后,初中學科除了音樂、美術之外,全部要計入中考,考試科目達到11門,考試場次達到12場,如此多考試科目和場次,孩子們的負擔得有多重?”陳運鴻說。
“老師常告誡我們:現在的教材把原有的一些知識都刪掉了,但考試還是要出現的,所以我們要多做題,涉獵更多的知識,以不變應萬變。”李婉郡說,“我認為應該增加教材的難度,真正做到以教材為主,資料為輔,提高教材的質量,改變‘點少題難’的現狀,讓學生跳出‘題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應該創立多樣化的人才選拔模式,同時降低考試難度。”蘭州大學教育學院2013級教育學班本科生魏海瑞建議。
也有一線教師表達了對考試選拔機制的無奈。廣西柳州市第四十六中學附小一年級數學老師劉日鳳說:“舉個例子,現在一年級要口算100以內加減法,而我們那時二年級才涉及。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編教材的專家看到幼兒園小朋友們都會數數了,就認為小學不該學更多嗎?為什么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輸入那么多知識?因為孩子長大后要中考、高考,總需要選拔優秀,題目要拉開檔次,不能大家都考100分吧。”
“難度與時間有關系。”尹后慶說,“時間指的是一門學科在學段中的總課時量。如果對時間和內容不加以考量,也會影響我們對教材難度、課業負擔結論的判斷。”
尹后慶表示,高中本來是按照3年學時設計的課程教學體系,但是隨著自主招生等不斷提前,實際上壓縮了學生高中3年的學習時間,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時間壓縮和課程簡化,讓學習變成了干巴巴的知識教育,學生無法享受過程的愉悅,有心理負擔,自然就覺得課業負擔重。”尹后慶說。
這一點也得到了學生家長、廣州飛機維修公司培訓中心教員張望東的認同:“英語教學一直很無趣,大片的對話毫無故事感,不如用原版的童話故事。”
“我國的英語教材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對白:‘你會爬樹嗎?’‘會。’‘你會飛嗎?’‘不會,會跳。’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基本用不著的對白,讓孩子們學有意義嗎?”課題組中學英語組負責人、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博導鄒為誠教授說。
“要真正做到減負,關鍵是要制定出學生的學習標準,并且還要建立客觀的評價體系和公正嚴格的評價組織。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又有嚴格的評價,學生就能主動學習、高效學習。”河南焦作修武縣郇封鎮第二中心校教師康慶國說。
“比降低教材難度更重要的是,還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比如哪種難度才算合適的難度?目前結論是我國教材處于中等難度,是否中等難度就是最合適的難度?難易度是否更需要從學習的角度考慮,比如內容和習題難度的內在邏輯關系如何?是否更應考慮對孩子成長的價值體現?”尹后慶說。
課題組認為,不能輕言降低教材難度。具體到各學科,數學可以兼顧實用性與教育性,物理可以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生物可以增加內容可讀性,地理可以改變知識量多應用性差的現狀,化學需要合理匹配教材深廣度,科學應系統設計教材。
如何改進教材
4月下旬,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表示將建成高校與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互相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推動跨學科綜合育人。今年5月,教育部啟動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我國中小學教材該如何改進?
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韋志榕是學地理出身,也一直在教材編寫一線。談及報告結果對教材編寫的影響,韋志榕認為,報告啟發教材編寫者如何科學確定不同學科、不同學習主題的比例。“比如知識點、實驗、例題、習題,這些不同功能的學習主題,還需要我們做一些比較,確定合理的比例。”
韋志榕也很關注教材編寫中廣度、深度的匹配是否恰當,“是寬而淺,還是窄而深,還是既寬又深?學段如何銜接、學習如何進階,都是我們要關注的問題”。
“有人提出降低教材難度以減負,但我們更需要分析有些部分為什么難,如何化難為易。需要研究同樣的知識點,國外怎么講,為什么國外的表述更簡單。”韋志榕建議,教材內容的確定需要國際視野,同時,在教材的選材和布局上,仍應立足中國國情。
其實,近年來,中國教育也引起了其他國家的重視。英國國家數學能力中心最近的調查顯示,英國成年人數學不好導致英國政府每年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200億英鎊。今年2月,英國教育大臣到中國上海“取經”,學習“乘法表”。回到英國后,英國政府決定從中國引進數學老師到英國教數學。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如何適合學生需求,需要弄清楚哪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知識。”田慧生說。
尹后慶的觀點與田慧生不謀而合。尹后慶建議,深化課程改革必須考慮學生感受,與學生感受聯系在一起。
田慧生用“不是不著力,而是不知道在哪兒著力”形容自己在課改推進過程中的感受。“我們八次課改,有一個不變的目標是精簡課程內容,減輕學業負擔,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改變的現狀是,學生負擔仍然很重。”田慧生說。
“我們對于什么是現有的學科體系始終沒有科學的判斷,哪些必須保留、哪些需要調整,很多意見仍然不夠清晰。”田慧生說,“減了課時,內容怎么辦?學生的損失誰來負責?”
田慧生在課程改革討論會上,曾聽到這樣的聲音:“誰把這塊拿掉,誰就是歷史的罪人。”對于某一塊內容的去留,爭議爭執太多,缺乏專業角度的科學依據。
“缺乏科學取舍的依據,不僅國內沒有解決好,在國外也是難題,國外也一直在研究什么知識最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田慧生說,專家們也試圖證明沒有什么知識是不能動的。
方程在數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田慧生曾做過一些現場調查,問在場聽眾:學習過方程的舉手,一般都是100%舉手。再問,在工作中、生活中經常或者偶爾運用方程知識的舉手,寥寥無幾。有一次有七八個人舉手,田慧生很高興地問他們怎么運用的,舉手的人回答,他們是數學老師。
“現在我們強調知識的邏輯性是緊密不可打斷的,哪一塊知識點我們都不敢拿掉,但這些知識點存在的價值在哪兒?只能憑經驗說話。從學生發展、學習邏輯來看,哪些是可學可不學的,哪些是任何時候都能學的?如何使學科組合更理性?這些都是我們在課程修訂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田慧生說。
對改進我國中小學教材編寫,袁振國建議:第一,加強課標與教材的系統設計,注重不同學段的有效銜接。第二,優化教材結構,加強知識類型的均衡選擇。改進均衡設計知識比例和難度要求,如數學教材需適當降低習題難度,物理教材要降低教材的深度,化學教材應適當減少偏離核心概念的知識點數量。第三,變革教材呈現方式,增強趣味性,增加實物圖、示意圖等形象、直觀、生動的素材,增強教材的吸引力。第四,在中小學理科教材編寫中加強本土文化的滲透,融合價值觀教育。第五,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