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7-07-27 11:00:45
“為了父母,我必須考上一流的大學”
“如果不是父母,我早不讀書了。”
“媽媽快把我逼瘋了,她整天嘮叨,什么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點大學,什么你怎么學習成績總不見起色,什么這次考試又因為馬虎丟分了吧……我現在對學習厭倦透頂,一上課腦子里就回響著她的嘮叨,根本學不下去。”
“怎么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極了。”
……
上面幾段話,是我收到的數千封中學生來信中,最平常不過的內容。父母比孩子學習更著急,已經是現階段應試教育中,再平常不過的現象了。焦慮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壓力,甚至遠遠超過學校和老師,是孩子們壓力的主要來源。
為什么我們讓孩子這么大壓力?
有一種說法大多數大人們對自身的內在成長停滯下來,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差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身的提升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你可能不信,但你一定聽過有人說:“孩子啊,你父母這輩子就這樣了,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之類的話。這就是把自己認為的希望傳遞給孩子,不知不覺形成了壓力。
有勁兒全往孩子身上使
董太太的女兒蓉蓉上高二了,平時什么家務活都不干,因為只要蓉蓉對做家務稍微拖一點,董太太就會忍不住自己動手了。蓉蓉有臟衣服,只要不洗,董太太就覺得心煩意亂,只有馬上洗了,心里才會痛快一點。
表面原因是,這符合董太太的衛生習慣,但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媽媽這樣做給女人節省了時間去學習。盡一切可能節省女兒時間讓她去學習,成了董太太的生活重心。因為在潛意識中,她對社會的變遷感到焦慮,覺得自己適應不了目前激烈的競爭。但她又沒有勇氣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女兒考上名牌大學,在社會競爭中“占據制高點”,自己也因此產生了成就感。
所以,她有勁兒就往女兒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我的人生已經不求別的了,也沒什么好再渴望的了,我就希望我的孩子能成才,能有出息。”
這是很多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嘮叨,他們看似是為了孩子,但內心中,他們是為自己不能適應社會而焦慮,然后他們不努力讓自己成長,而是將壓力全放在孩子身上。不客氣地說,這不是愛,而是在轉嫁自己的焦慮。
把“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
前面的轉嫁方式中,父母一方停止成長,而將“提高競爭能力”的壓力完全轉嫁給孩子。但還有一些家長,自己并沒有停止成長,但孩子則成了他們證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獨立成長的另一個人。
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知識型家庭中,“知識父母”們對孩子的要求普遍苛刻,因為他們比的不是孩子有沒有考上大學,而是有沒有考上清華北大,是否去了哈佛耶魯。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