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8-06-07 21:13:45
4.將生物資源直接放到自然環境的后面,而沒有與其他資源一起介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首先是為了突出極地地區寒冷的氣候對當地的生物造成的影響;第二,南極的企鵝和北極的北極熊也是極地地區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它們本身就是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
5.圖10.3和圖10.4使學生能夠了解兩極地區在景觀上的差異及各自的代表性動物,并通過文字體會這些動物對極地地區特殊環境是如何適應的,進一步理解環境對生物的進化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6.教材通過兩則新聞報道使學生了解我國在南極建設的兩個考察站。同時,在活動中又提出兩次建站都是在2月,時間問題的提出,便于學生結合實際體會“極晝”、“極夜”現象給極地地區帶來的具體問題。
7.教材將極地地區的自然資源放到標題“科學考察的寶地”下,更突出了這些資源的科學價值。在礦產資源、淡水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未被人類破壞的自然環境當中,有的是由于其他地區日益缺乏而顯得更加珍貴,但對人類意義更大的應該說是原始的自然環境,它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極地地區之所以成為“科學考察的寶地”,根本原因還是由于它們的特殊位置。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氣候,寒冷的氣候使得那里人跡罕至,沒有人的破壞才能夠使歷史的遺跡得以完整保留。正是因為極地地區具有這么大的科學研究價值,所以人們應該合理地利用,并且保護好“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凈土”。因此,從邏輯關系上看,這一標題既是上一標題的結果,也是下一個標題的原因。
8.煤本應該形成于溫帶地區,目前卻出現在寒冷的南極,說明南極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質年代應該是溫暖濕潤的氣候,能生長高大植物,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經地質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隨大陸漂移至現在的位置。
9.圖10.6以其簡單明了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科學考察的基本過程,同時也便于學生理解活動的第2題中秦大河的那段話,體會極地科考的價值所在。
10.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通過對人類的一次穿越南極活動的描述,使學生加深了對南極地區惡劣環境的印象,最重要的是體會科學家們追求科學真理,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
11.對日本捕鯨的報道引出了對極地地區的和平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主要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際間的合作,如《南極條約》的簽定,教材107頁的那段課文,使學生了解到國際間對此做出的工作,以及我國對此問題的態度,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另一方面是個人的行為,教材通過108頁的閱讀材料介紹南極考察隊員的環保行為,這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