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題指導思想
(一)導向性:注重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引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有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
(二)基礎性:關注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技能與核心觀念。如元素觀、物質的微粒觀、物質的分類觀、物質的化學變化觀以及學科價值觀等。注重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概括、重組及形成自己的觀點的能力。
(三)探究性:注重通過實驗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實驗內容重點考查學生設計實驗、應用實驗方法解決生產和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實踐性:突出化學與生活、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密切聯系,關注環境、健康、材料、能源、生態等社會熱點問題。注重在具體情境中考查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減少對單純記憶、機械訓練內容的考查。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進社會的基本理念。
(五)科學性:保證試題內容科學準確,避免出現繁、偏、怪和指向性不明確的試題。
二、試卷結構及題型
(一)題型及分數分配
試卷滿分80分。選擇題(四選一)為20分;填空題為20分;簡答題為14分;實驗題為20分;計算題為6分。
(二)試題難度按易、中、難比例約為7:2:1
三、考試內容及要求
(一)考試范圍
考試范圍為2011版《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規定的內容,包括"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發展"五個方面。
(二)考試內容及要求
各相對較高水平層次的學習目標均包含相對較低水平層次的學習目標,相對較高層次的內容,可以進行低水平層次考查。學習目標的各水平層次均可在不超出2011版《課程標準》要求的情況下進行不同難易程度的考查。
1.科學探究
(1)要求能在試題所設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并作出合理的猜想;在猜想的基礎上,制定計劃、提出實施方案及描述可能出現的現象并合理解釋實驗現象;能對事實與證據進行加工處理,解釋并得出結論;具有對具體的實驗過程進行評價的能力;能根據實驗結論進行適當的拓展和應用。
(2)要求基本的實驗技能:
①能進行藥品的取用、簡單儀器的使用和連接、加熱等基本的實驗操作。
②初步學會運用簡單的裝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氣體,能根據制取的原理,選擇實驗裝置和儀器,并能安全操作。
③初步學會根據某些性質檢驗和區分一些常見的物質。
④初步學會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⑤初步學會用酸堿指示劑、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⑥初步學會使用過濾、蒸發的方法對混合物進行分離。
(3)注重考查完成基礎的學生實驗:
①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
②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
③燃燒的條件
④金屬的物理性質和某些化學性質
⑤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的配制
⑥酸、堿的化學性質
⑦溶液酸堿性的檢驗
⑧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
2.身邊的化學物質
(1)說出空氣的主要成分,認識空氣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
(2)能結合實例說明氧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質和用途,認識氧氣能跟許多物質發生氧化反應。
(3)初步學會在實驗室里制取氧氣和二氧化碳。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
(5)認識水的組成,知道硬水與軟水的區別。
(6)了解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常用的凈水方法。
(7)認識溶解現象,知道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劑,知道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見的溶劑。
(8)了解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義,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轉化的方法。要求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查閱有關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9)初步學會配制溶液的方法,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10)了解結晶現象并知道結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知道如何選擇蒸發或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質結晶析出。
(11)能說出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
(12)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13)了解常見金屬的特征及其應用,能區分常見的金屬。
(14)了解金屬的物理特征,認識常見金屬的主要化學性質;了解防止金屬銹蝕的簡單方法。
(15)知道一些常見金屬(鐵、鋁等)礦物;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
(16)了解常見的金屬材料,認識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屬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鐵和鋼等重要的合金,并認識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7)知道廢棄金屬對環境的污染,認識回收金屬的重要性。
(18)知道并認識常見酸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及酸堿的腐蝕性。
(19)初步學會稀釋濃硫酸。
(20)了解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和酸堿度的方法。知道用pH計可以準確測量溶液的酸堿度。
(21)知道溶液的酸堿度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22)了解食鹽、純堿、小蘇打、碳酸鈣等鹽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3)知道一些常見化肥的名稱和用途;知道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可以帶來環境問題;會鑒別銨態氮肥。不要求考查化肥對植物生長的具體作用。
3.物質構成的奧秘
(1)認識物質的三態及其相互轉化。
(2)知道物質的分類依據,能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有機物和無機物,能從元素組成上認識氧化物;認識物質的多樣性。
(3)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4)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物理與化學現象。
(5)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要求了解原子的質子數、核電荷數和核外電子數之間的關系;通過微粒結構示意圖能區分出是原子還是離子、是陽離子還是陰離子;了解原子序數與核電荷數(或質子數)的關系,能夠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6)知道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離子可以相互轉化;知道核內質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初步認識最外層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7)知道元素分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兩大類;能正確書寫一些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名稱和符號;能說出幾種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能用化學式表示某些常見的物質。
(8)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進行物質組成的簡單計算。對用一些符號(a、b、c、m、n…)代替元素符號的、化學式下角標或已知數據的代數推導的計算不要求。
(9)能看懂某些商品標簽上表示的物質成分及其含量。
4.物質的化學變化
(1)能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認識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并能利用化學反應解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一些現象。
(2)知道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伴隨有能量變化,認識通過化學反應獲得能量的重要性。
(3)認識催化劑的重要作用。
(4)初步認識幾種常見的化學反應類型,如化合、分解、置換和復分解。
(5)能用金屬活動順序表的內容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
(6)知道利用化學變化可以獲得新物質,以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7)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8)能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方程式,并進行簡單的計算。
以下各種計算不作為考試要求:
①有雜質參加反應的計算,如:"一塊表面被氧化的鋅片與鹽酸完全反應"、"一塊鍍鋅的鐵片與鹽酸完全反應"等。
②多步反應的化學計算,如:把某一反應的生成物作為下一反應的反應物,超過兩步化學反應的,視為多步反應。
③過量計算,如:"6g氫氧化鈉加入到30g20%的稀鹽酸中,判斷混合后溶液的pH是否大于7"等試題及分析表格中的大量數據,并判斷出恰好反應的數據方能計算的。
5.化學與社會發展
(1)認識空氣是寶貴的自然資源,認識燃料完全燃燒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氫氣、天然氣(或沼氣)、液化石油氣、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懂得選擇對環境污染較小的燃料。
(2)認識燃燒、緩慢氧化和爆炸的條件及防火滅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3)理解水對生命活動的重大意義,認識水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樹立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意識。
(4)知道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是人類社會重要的自然資源,了解海底和陸地凍土的巖石中蘊藏著豐富的可燃冰。
(5)知道石油是由沸點不同的有機物組成的混合物,了解液化石油氣、汽油和煤油等都是石油煉制的產物。
(6)了解我國能源與資源短缺的國情,認識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意義。
(7)知道常見的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及其應用;能用簡單的方法區別棉纖維、羊毛纖維和合成纖維(如腈綸、滌綸)織成的布料;了解"白色污染"情況和形成原因,知道減少和治理"白色污染"的措施。
(8)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對人和環境的影響。
(9)了解某些元素(如鈣、鐵、鋅、碘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知道人體中含有多種元素,能列舉出幾種人體含有的元素,但不要求判斷哪些是微量元素、哪些是常量元素。
(10)了解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的有機物(如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等)。
(11)知道某些物質(如一氧化碳、甲醛、黃曲霉素等)有損人體健康,認識掌握化學知識能幫助人們抵御有害物質的侵害。
(12)認識"三廢"(廢水、廢氣和廢渣)處理的必要性以及處理的一般原則。
(13)了解典型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物的來源及危害。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