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理解蝗蟲的發育(不完全變態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蟲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蟲對農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過觀察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的小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蝗蟲的外部形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樹立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2)通過我國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通過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對人類農業生產的危害,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意識。
教學難點
1、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因為:蝗蟲是昆蟲的典型代表動物,其形態結構和生理知識是學生學習昆蟲的基礎,也是學習其他節肢動物的基礎。通過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的學習,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蝗蟲又是曾在我國歷史上造成嚴重災害的農業害蟲,人們對蝗蟲的研究,比較清楚。
2、蝗蟲的發育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其一是幼蟲的“齡”,即“齡蟲”,對于初一的學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齡是指在一定齡期中的具體昆蟲幼蟲的蟲態。所謂齡期是指昆蟲幼蟲在連續兩次蛻皮之間所經歷的時間。其二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態是指形態的改變。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謂一個世代是指昆蟲由卵開始,到成蟲產生后代為止,個體發育經過一個周期。世代的長短,因昆蟲的種類而不同。
3、昆蟲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昆蟲三個共同特征來判斷哪些節肢動物是昆蟲,哪些節肢動物不是昆蟲。
4、蝗蟲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課的另一難點,各種昆蟲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類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類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來。觀察蝗蟲的口器的順序不能搞亂。蝗蟲的呼吸方式是學生不知道的,其結構也不易觀察到。
教具準備
活蝗蟲、雌雄蝗蟲標本、蝗蟲模型、活螞蟻(或蟑螂)數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盤、鑷子、解剖針、放大鏡、膠水、實物投影儀、教學課件(或掛圖和投影片)、蝗蟲發育過程標本。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