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4-24 17:05:35
· 九一八事變
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的序幕。由石原莞爾和板垣征四郎策劃,日軍關東部隊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毀了南滿鐵路在沈陽柳條湖附近的路段,原計劃挑釁中國軍隊,但中國軍隊并沒有動作,日本便誣陷中國軍隊破壞鐵路,進軍入東三省。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變中國為其殖民地的開始,此后東北三省被蹂躪、奴役達14年之久;也是中國各階層人民在民族危機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規模的抗日救國高潮的開始,對中日兩國歷史均具重大影響。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中國國恥日”。
(1)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變前,它已通過日俄戰爭奪取了旅順、大連和滿洲鐵路沿線并派兵駐扎,這正是它能夠陰謀進行事變的前提。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
(2)世界資本主義危機波及到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發動一場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以轉移國內人民視線,緩和階級矛盾。并依靠掠奪中國的財富來醫治經濟危機帶來的創傷。
(3)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正竭盡全力“圍剿”紅軍,給日本可乘之機。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條湖事件”,反誣中國軍隊破壞,炮轟東北軍駐地,攻占沈陽,制造“九一八事變”。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進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將20萬東北軍撤出東北,不到半年,東北三省全部落入日軍之手。
1932年,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偽滿洲國。東北三省淪為日本的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隨后日本又占據了熱河,察哈爾等省,威脅平津。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立即發布宣言,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揭露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提出“發動群眾斗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打擊”的號召。并派出大批優秀干部,到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將各路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抗日聯軍是東北抗日武裝的力量核心。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
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義勇軍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1)1932年,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要求國民政府釋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權利,對抗日民主運動發展作出了貢獻。
(2)1933年春,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和共產黨員吉鴻昌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與日軍激戰收復多倫,把日本趕出了察哈爾省。但是蔣介石以“妨礙統一政令”派兵勾結日偽軍夾擊同盟軍,同盟軍宣告失敗
(3)1933年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愛國將領蔡廷鍇等聯合國民黨內部反蔣勢力在福建建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蔣抗日,同紅軍簽訂《抗日停戰協定》。蔣介石勾結日軍,夾擊十九路軍,最后失敗。
(1)向國聯申訴日本侵略的行徑。
(2)繼續執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命令東北軍撤退,導致東北三省淪陷,繼續執行“圍剿”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并多次破壞愛國人士的反日活動。
(蔣介石為何在九一八事變后實行不抵抗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國共兩黨的矛盾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蔣介石之所以實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軍事實力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介石錯誤的認為英國和美國,會出面進行干涉,因此對英美等國家調停九一八事變抱有極大的幻想;國民政府把九一八事變作為一個局部性的沖突,沒有引起高度重視。
1.東三省的迅速淪陷,中國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加深。
2.加劇了中華民族的危機,從此中日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的主要矛盾,階級和黨派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
3.激發了學生,工人階級,愛國政治派別等力量的愛國運動,他們對國民黨政府施加壓力,強烈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抗日。抗日民族運動就此興起。
4.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加劇了英美與日本直接的矛盾。
· 九一八事變經典例題
下列選項與下圖所示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B
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標志是
D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