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5-07 18:34:05
第四單元
13.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l. ( 1 )汲(2 )孜孜(3 )行(4 )恒(5 )淵(6 )喻(7 )鍥(8 )蒂2 .索材創造性 探求3. 例:師范生既然享受了免學費的優惠政策,就要對得起國家的培養,所以他們要到艱苦的環境中去教書育人。
4.這里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既提醒讀者,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內容使文勢有變化,起波瀾又在結構上起承接、過渡的作用,使文章結構緊密,條理清晰。5. 關注極其普通、甚至閃念的想法,并對它反復推敲,逐漸充實。6. 不行。去掉“在大多數情況下”以后就變成“在所有的情況下”,那就太絕對了,從而使說理不嚴密。7. 提示:可以舉文學方面的事例,如我國唐朝詩人李賀,外出時總是在驢背上置一錦囊,有了靈感,就立即寫在紙條上,扔進錦囊里,回家后再細細整理,最終創作出許多著名詩篇;也可以舉自然科學方面的事例,如著名的萬有引力學說的創立,就是牛頓留意了蘋果為什么會落地的結果。8. ( l )不被理解的寂寞;( 2 )失去友誼、親清的寂寞;( 3 )虛假繁榮之后的寂寞;( 4 )醉心功名、追求榮華富貴者的寂寞。9 被證明與證明的關系。孔子的例子說明圣賢需要什么樣的理解,哥白尼等的例子說明圣賢需要什么人的理解。10. 為了論證甘于寂寞與不甘于寂寞的人們之間要互相理解也頗為不易。1 1 .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斷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留意細小的想法,并鍥而不舍地使之變為現實。第二問略。例子略。
1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1. 仿徨 拘 墮2 . B 3 . ( 1 ) ' ‘就是”改為“而是”。(2 ) “因為”改為“所以”。( 3 ) “而且”改為“但是”。4.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5 .作者舉自己學習的親身體驗,證明僅靠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從而說明了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6. 不能互換。這兩個方面先交代尋求真理的途徑即探索,然后指明應該怎樣探索.兩者有內在的邏輯關系。7. 第一層:開頭至“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第二層:“這意義有兩個方面”至“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第三層:結尾一句,提出了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希望。8 .生活、愛、學習、思考、給予、歡笑、嘗試和追求(關鍵是前面二個詞)9. 指的是,“使自己不是幼稚地而是成熟地逃離自我禁錮”10. 比學校的學習范圍要大,人類一切求知、求生存的活動都是學習。比如嬰兒學語。11.示例:伽利略為駁倒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物體下落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曾在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大小一樣但重量不同的鐵球,結果兩個鐵球同時落地。這個實驗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其下降速度與重量無關。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