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4-22 13:10:54
生物中考總復習
一.1科學探究的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2設置實驗時應注意a設置對照實驗b設置單一變量c實驗材料達一定數量(避免偶然性)
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結構
1.幾乎一切生物體都由細胞構成的。(病毒除外)
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和生命活動的功能單位。
2.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分,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
植物細胞 動物細胞
3.生物體由小變大原因:A、細胞分裂,增加細胞數目;B、細胞的生長,使體積增大。
4.生物有:A、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等)
B、多細胞生物:由多個細胞構成的生物。(水稻、貓、人等)
5.組織:細胞分化以后,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細胞連合在一起的細胞群。
A、植物組織:⑴ 分生組織: ⑵ 保護組織:⑶ 營養組織: ⑷ 輸導組織:
B、動物和人的主要組織:⑴ 上皮組織:⑵ 結締組織: ⑶ 肌肉組織: ⑷ 神經組織:
6.器官:不同組織按照一定次序連合起來,共同完成一定功能。
植物器官: ⑴ 營養器官:根、莖、葉; ⑵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系統:能夠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而組成的多個器官總和。
人和多數動物:運動、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生殖、內分泌、神經系統等八個系統構成。
8.多細胞生物組成層次:A 植物: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B 動物: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2.說明顯微鏡的基本結構(看課本)和作用;使用顯微鏡和模擬制作臨時裝片。
?顯微鏡:放大、物像(倒像) 、對光(低倍鏡、大光圈、白亮視野)、安放裝片、調焦、污點(有可能在物鏡、目鏡、裝片上,移動其中的兩個,如果污點都不動,就在第三個上)、注意:像與物的移動方向相反
?臨時裝片:識圖排序
植物:擦、滴(清水)、撕、展、蓋、染、吸
動物:擦、滴(0.9%生理鹽水)、刮、涂、蓋、染、吸
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將蓋玻片的一端接觸水滴,然后緩緩放下
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使碘液浸潤整個標本
三.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1.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
條件:外部條件——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發育的營養
過程:先吸水膨脹,種皮變軟
胚根生長最快,首先突破種皮,向地生長,發育成主根
隨后,胚軸伸長,胚芽突破種皮背地生長,發育成莖和葉
結果:種子的胚發育成幼苗
⑴在圖乙和圖丙中,新植物體的幼體都是【6】 胚 ,由【2 】 子葉
【 3 】 胚芽 【4 】 胚軸 【 5 】 胚根 四部分組成。
⑵乙圖是由甲圖中的【3】子房 發育來,丙圖是由甲圖中的【4】胚珠 發育來。
乙圖中遇碘變藍的部分叫做 胚乳 ,它和丙圖中的[2]子葉都儲存著
豐富的養料,這些養料中所儲存的能量,都來自于_光合作用_ 作用。
⑶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由丙圖中[3] 胚芽 發育而來,由丁圖中的[1] 幼葉 發育成的。
⑷用來作為“木材 ”的是由丁圖中的[3] 芽軸 發育而來的。
⑸丁圖的[4]是 芽原基 ,將來發育成 芽 。在植物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該結構的生長常會受到頂芽的抑制,這種現象叫做 。
⑹丁圖中的[3]將來發育成 莖 ,[2]是
2葉片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表皮:由一層細胞構成,除保衛細胞外不含葉綠體,起保護作用(表皮屬保護組織)
葉肉:接近上表皮,含葉綠體多,排列整齊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接近下表皮,含葉綠體少,排列疏松 (葉肉屬營養組織)
葉脈: 導管:輸導水分和無機鹽 (葉脈屬輸導組織)
篩管:輸導有機物
保衛細胞有一對氣孔,氣孔是氣體交換和水分散失的門戶。
?3.描述芽(種子、芽、枝條)的發育和根(根尖、移栽)的生長過程。
根尖的四個區是:根冠(保護);分生區(分生組織,不斷分裂產生新的細胞);伸長區(根生長最快的區,能夠少量吸收水和無機鹽);成熟區(吸收水和無機鹽最主要的區,在其上部分化形成導管,判斷的依據是有大量根毛) 移栽時要帶土,目的是保護根毛和幼根
移栽最好在陰天,目的是蒸騰作用降低,減少水分的散失
?4.概述開花和結果的過程(花的基本結構和作用;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識圖記憶、遺傳相關)。
花的基本結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花蕊(包括雌蕊和雄蕊),主要結構是花蕊:
雌蕊:柱頭、花柱、子房(內有一枚或數枚胚珠),胚珠里有卵細胞
雄蕊:花藥(內有許多花粉)、花絲,花粉里有精子
植物在結果之前必須經歷的兩個生理過程是:傳粉和受精
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的變化:
花被 花萼—凋落或存留
花冠—凋落
雄蕊—凋落
柱頭—凋落
花蕊 花柱—凋落
雌蕊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珠被 種皮 果實
胚珠 受精極核 胚乳 種子
受精卵 胚
5.綠色植物的三大作用
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貯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有光才能進行)
呼吸作用:細胞內有機物在氧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線粒體 (時時刻刻進行)
蒸騰作用:水分以氣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主要的器官是葉,莖也可以
生物圈中的人
人是由細胞→組織(結締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器官→系統→人體。人體有8大系統構成:
1、運動系統,運動、支持、保護。 2、生殖系統,生殖。
3、消化系統,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主要器官是小腸,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的主要場所。
4、呼吸系統,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主要器官是肺,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
5、循環系統,運輸體內物質;主要器官是心臟,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
6、泌尿系統,泌尿和排尿;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腎臟,腎臟是形成尿的場所。
7、神經系統,調節人體的生理活動,由腦、脊髓、神經構成。
8、內分泌系統,分泌激素,調節人體的生理活動。
一、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水。
糖類分為:淀粉、麥芽糖、葡萄糖。糖類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質。人體進行各項生命活動所消耗的能量主要來自糖類。
蛋白質由氨基酸組成,是構成組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生長發育組織更新生命活動調節的物質基礎。由于兒童青少年發育快,所以,需要大量的蛋白質。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作為備用能源貯存在皮下。糖類、脂肪、蛋白質,既構成人體細胞又提供能量。
維生素既不構成人體細胞又不提供能量,需求量小,但作用很大。
維生素A,存在于肝臟、魚肝油中;缺乏時,易患夜盲癥、干眼癥、皮膚干
維生素D,存在于肝臟、魚肝油、蛋類中,兒童缺乏時易患佝僂病;成人缺乏時易患骨質疏松癥。
維生素B1,存在于動物肝臟、糙米、全谷類種皮內,缺乏時易患神經炎、腳氣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長遲緩。
維生素C,存在于蔬菜水果中,缺乏時易患壞血病,牙齦充血腫脹,皮膚青一塊紫一塊,抵抗力下降。它的發現標志人類能夠征服壞血病了。
水,是細胞的主要成分,占體重的60%—70%,是非常重要的營養成分。在物質運輸、體溫調節有重要的作用。
無機鹽,構成人體組織。鈣是構成牙齒和骨骼的重要成分,兒童缺鈣易患佝僂病;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缺鐵易患貧血;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狀腺腫。
?二.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左上腹部,最膨大的部位)→小腸(腹腔內,最長5—6米)→大腸(闌尾位于右下腹部)→肛門。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腸腺和胰腺。肝臟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膽汁不含消化酶沒有消化作用,但可以乳化脂肪。淀粉在口腔開始被消化,蛋白質在胃開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腸開始被消化。小腸液和胰液能消化糖類、脂肪、蛋白質。
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做吸收。消化道的口腔、咽、食道基本沒有吸收作用。胃、小腸、大腸有吸收功能:胃吸收水、無機鹽、酒精;大腸吸收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小腸全部吸收:水、無機鹽、維生素、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
?三.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兩部分。
呼吸道包括鼻腔(鼻毛:阻擋灰塵,粘液:清潔、濕潤,毛細血管:溫暖空氣)、咽(氣體與食物的通道)、喉、氣管、支氣管(末端膨大形成肺泡)。
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進行呼吸交換的場所。肺泡適于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有:肺泡數目多;肺泡外包繞著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肺泡壁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呼吸運動:胸廓擴大和縮小的運動。
吸氣:肋間肌和膈肌收縮——胸廓容積擴大——肺容積擴張——外界空氣進入肺內
呼氣:肋間肌和膈肌舒張——胸廓容積縮小——肺容積縮小——肺內氣體呼出體外
?四.循環系統
1.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功能:血漿——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
紅細胞(無細胞核)—運輸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細胞(有細胞核)——吞噬病菌,防御保護。血小板(無細胞核)——止血,加速凝血。
2.人類ABO血型將血液分 A 型、 B 型 、 AB 型 、 O 型 四種類型。輸血時,應以輸入同型血為原則;但有時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輸入少量的 O 型血。
3血管分為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動脈和靜脈的管壁特點
動脈管壁厚管腔小彈性大血流速度快(血流方向離心)
靜脈管壁薄管腔大彈性小血流速度慢(血流方向回心),有靜脈瓣
毛細血管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1)管壁薄,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2)管腔窄,紅細胞單行通過;(3)管內血流速度最慢;
(4)數量大,分布廣。
血液流向:只能從心房→心室→動脈→靜脈,而不會倒流。
四個腔的壁薄厚各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發達,壁厚;
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發達,壁較薄。
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間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動脈之間的瓣膜叫動脈瓣。房室瓣開口向心室方向。動脈瓣開口向動脈方向。
2血液循環分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左心室 主動脈 全身毛細血管網 體靜脈 右心房
肺循環:右心室 肺動脈 肺部毛細血管網 肺靜脈 左心房
人體內的交換: 1、肺泡 和血液間的氣體交換:
肺泡 氧氣 毛細血管
二氧化碳2、組織細胞和血液間的氣體交換:
組織細胞 二氧化碳毛細血管
氧氣
五、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腎臟——形成尿液的場所
1.泌尿系統的組成輸尿管——輸送尿液
膀胱——貯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2、腎臟結構:腎臟分為皮質、髓質、腎盂三部分
腎小球
腎小體 分布在皮質
腎單位腎小囊
腎小管——分布在皮質和髓質
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血液→腎小球→腎小囊→原尿
腎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的過程稱為腎的濾過作用
腎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原尿中的葡萄糖等對人體有用的物質重新被吸收進入毛細血管的過程
人體廢物 (1)排泄:人體代謝終產物,包括二氧化碳、無機鹽
排出的方式 尿素、水等,排出體外的過程
(2)排遺: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及其他物質排出體外的
過程。如人體排便
人體排泄的主要器官:腎、肺和皮膚 人體排遺的主要器官:大腸和肛門
六、激素調節
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促進生長 (內分泌腺之首) 異常癥:侏儒癥 巨人癥 肢端肥大癥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 異常癥:呆小癥 甲亢 甲狀腺功能低下癥
胸腺:
內分泌腺 腎上腺:
胰島 : 分泌胰島素調節糖代謝 異常癥:糖尿病
卵巢 : 分泌雌性激素
睪丸 : 分泌雄性激素
七.神經調節 一、反射和反射類型
條件反射 人類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語言、文字等
反射 非條件反射
腦 :大腦、小腦、腦干
中樞神經系統
脊髓:灰質、白質
2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
八、感知信息
角膜:聚光作用
外層
(一)、眼與視覺: 鞏膜:白眼球
1、 眼球的結構 虹膜:黑眼球(中間的圓孔為瞳孔)
和功能 中層 睫狀體
脈絡膜(富含血管)
內層:視網膜:感光作用
2、視覺的形成: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視網膜(產生興奮)→大腦皮層
3、近視、遠視及矯正方法
(1)、近視:眼球前后徑過長或晶狀體的凸度過大,物象落在視網膜前方 矯正:戴凹透鏡
(2)、遠視:眼球前后徑過短或晶狀體凸度過小,物象落在視網膜后方 矯正:戴凸透鏡
(二)、耳和聽覺 耳廓 :收集聲波
外耳 外耳道:傳送聲波
鼓膜 :在聲波作用下,產生振動
鼓室 : (位于鼓膜內側)
1、耳的結構 中耳 聽小骨:傳導鼓膜產生的振動
和功能 咽鼓管:與咽部相通,空氣能通過此管進入鼓室,
維持鼓膜內外兩側氣壓平衡。(中耳炎)
耳蝸 : 有聽覺感受器,在聽小骨傳來的振動的刺激下,產生神經沖動。
前庭 有頭部位置感受器,能感受頭部位置的變動。
半規管
2、聽覺的形成:
聲波→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與聽覺有關的神經
→聽覺中樞(位于大腦皮層)→產生聽覺
(三)、皮膚感覺:主要有四種:觸壓覺、痛覺冷覺、熱覺。
九.生殖系統分為男性生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
青春期發育的特點(1)身高和體重突增(2)腦和內臟的功能趨于完善(3)性發育和性成熟(青春期發育最突出的特征)
一、.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一)、生殖發育
1、生物的生殖發育方式包括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2、無性生殖包括分裂生殖(如細菌、草履蟲等)、孢子生殖(如青霉、曲霉等)、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和營養生殖(如嫁接、扦插、壓條等)。營養生殖的特點是能夠保持植物親本的優良性狀。
3、組織培養:將植物的器官、組織或細胞等,在無菌的條件下,培育在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和植物激素的培育基上,使它逐漸發育成完整的植物體。組織培養的特點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生產出大批植物,還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4、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包括開花、傳粉、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傳粉有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
5、昆蟲的生殖發育包括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如蠶、蜜蜂、菜粉蝶、蒼蠅、蚊等)。不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受精卵、幼蟲、成蟲三個時期(如蝗蟲、蟋蟀、螻蛄、螳螂等)。
6、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經歷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個時期,體外受精,生殖發育過程在水中進行。蝌蚪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蛙生活在陸地上,用肺呼吸。蝌蚪和成蛙在形態結構以及生活習性等發面有顯著不同,這種發育稱為變態發育。常見的兩棲動物還有蟾蜍、蠑螈和大鯢等。
7、鳥類的生殖發育經歷求偶、交配、筑巢、產卵、育雛等階段,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鳥卵的結構主要是由卵黃、卵白(為胚胎發育提供營養和水分)、卵帶和胚盤(將來發育成雛鳥)組成的。雛鳥主要有早成鳥和晚成鳥兩種類型。
(二)、遺傳和變異
1、親代生物生殖與其相似的子代的現象,叫做遺傳。
2、細胞核是遺傳信息的中心,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大多分布在染色體上,成雙螺旋結構。具有特定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控制生物性狀(形態特征、生理特性、行為方式等)。
3、可以遺傳的生物體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征叫做遺傳性狀。
4、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做相對性狀。
5、基因分為兩種,一種是控制顯性性狀的顯性基因,用大寫字母表示;另一種是控制隱性性狀的隱性基因,用小寫字母表示。
6、正常人的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分為兩類:常染色體(22對)和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1對)。
男表示為:44+XY;女表示為:44+XX
男精子表示:22+X或22+Y;女的卵子表示:22+X 性染色體中,男性為XY,女性為XX,.
人的性別決定如下:
親代: 男性 女性
XY X X
X Y X
XX XY
子代: 女性 男性
7、在人的體細胞中,基因是成對存在的,分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是顯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是隱性基因。
8、一對直發夫婦生了一個卷發的孩子,則直發由顯性基因控制,卷發由隱性基因控制,若他們再生一個孩子是卷發的可能性是 1/4
9、由于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或者是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叫做遺傳病。
10、常見的遺傳病:色盲、先天智力障礙、血友病、白化病、先天性聾啞等。
11、近親結婚的危害:血緣關系越近的人,遺傳基因越近,攜帶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越大,婚后所生子女的遺傳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12、生物體親代和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這就是生物的變異現象。
13、生物的變異分為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可遺傳變異是性狀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這類變異能夠遺傳給后代;不可遺傳變異是性狀的變異是由環境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這類變異不能夠遺傳給后代。
14、生物變異的意義:使生物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產生新的生物類型。
(三)、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1、動物運動的意義:主動適應環境;有利于覓食和逃避敵害等。
2、動物的運動器官:魚——鰭,昆蟲——翅,蜥蜴——四肢,鳥——翼,螞蟻——分節足、翅。單細胞動物的運動結構:草履蟲——纖毛,變形蟲——偽足,
3、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骨和骨連接構成骨骼。骨骼是動物體型的基礎為肌肉提供廣闊的附著點。
4、脊椎動物是在神經的支配下,肌肉收縮或舒張,牽拉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接為樞紐,產生運動。
5、人屈肘是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
6、動物運動能量的來源是食物。動物通過呼吸作用將貯藏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一部分轉化為熱能,其余的貯存在被稱為ATP的能源物質中。人和動物的各項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來自ATP。如鳥類飛行、螢火蟲發光和電鰻放電等。
7、動物的行為是指動物在自然界中多種多樣的活動以及動物的體態、發聲和其他所以外部可以識別的變化。
8、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包括覓食行為、防御行為、生殖行為、攻擊行為、貯食行為、節律行為等。
9、動物的社群行為是指同種生物個體之間除生殖以外的各種聯系的行為。
10、社群行為的特征是:群體內部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11、動物行為的意義是有利于生存和生殖,大大提高了生存機會和生活質量。
12、動物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
13、先天性行為是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
14、后天性行為是動物在生長的過程中,由于積累生活經驗和學習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來的行為。
15、動物行為的生理基礎是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共同調控。
(四)、 健康的生活
1、傳染病是指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病原體主要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 2、傳染病的特點是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3、常見的傳染病:
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結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消化道傳染病:蛔蟲病、蟯蟲病、細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血液傳染病:乙型肝炎、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絲蟲病等。
體表傳染病:血吸蟲病、沙眼、狂犬病、破傷風、淋病等。
4、傳染病的傳播和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有關。
5、傳染病的預防措施:(1)控制傳染源(2)切斷傳播途徑(3)保護易感人群
6、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等。
7、對傳染病病人應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8、心血管疾病是我國人民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
9、導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飲食、缺乏運動、吸煙等。預防的有效方法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防治意識。
10、我國常見的癌癥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胃癌,城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癌,農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胃癌,青少年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白血病。其中白血病的有效治療方法是骨髓移植。
11、人體有三道免疫防線,其中第一道由皮膚、呼吸道表面的纖毛、黏膜等組成;第二道由吞噬細胞、體液中的殺菌物質等組成;第三道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等。
12、免疫分為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是生來就有,對多種病原體起防御作用(人體的第一、二道防線);特異性免疫是后天獲得,通常只對某種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人體的第三道防線)。
13、某種病原體侵入人體,受到刺激的淋巴細胞產生抵抗這種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叫做抗體。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叫做抗原。
14、免疫的功能:(1)抵抗病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發生;(2)及時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15、計劃免疫是指有計劃的接種。計劃免疫可以提高人體對相關傳染病的抵抗力,是預防、控制、消滅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
16、我國衛生部規定的“四苗免疫”是指接種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三聯疫苗和麻疹疫苗,分別預防和控制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和麻疹。
17、酗酒的危害是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或麻痹抑制,引起酒精中毒。
18、吸煙對人體的危害是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對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
19、毒品對人體的危害:引起人的免疫力迅速下降,嚴重損失大腦,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得調節功能,影響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生理功能,還會影響正常的生殖能力,還可能感染已型肝炎、艾滋病等。
20、每年的5月31日確定為“世界無煙日”。
21、毒品的種類主要有:大麻、冰毒、可卡因和搖頭丸。
22、吸毒成癮的原因是外來的嗎啡肽代替人體的類嗎啡肽,停止吸毒,生理活動出現紊亂產生劇烈的痛苦。 23、藥品配備的原則:針對性、實用性、急救性。
24、家庭藥箱主要存放的藥品:醫用器具、外用藥、內服藥。
25、藥物分為處方藥和 非處方藥(OTC)。 26、急救電話:120
27、健康新概念: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核心:由被動地治療疾病變為積極主動地呵護健康。
1、發酵是指某些微生物在無氧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特殊的呼吸。
2、食物腐敗變質一般是由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引起的。
4、傳統的食品保存方法一般有曬干、風干、鹽漬、糖漬、煙熏、酒泡等。
5、現代食品保存方法有罐藏、脫水、冷凍、真空包裝、添加防腐劑、添加酶等方法。
6、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的意愿,運用人工方法,對生物的基因組成進行“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組技術。
7、轉基因技術是指將外源基因直接導入動植物體或它們的受精卵內,并能在細胞內發揮作用。
8、克隆是指不經過受精作用而獲得新個體的方法。
9、生物學家依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征、營養方式、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以及在進化上的親疏遠近關系等,將生物分為若干類群。
10、生物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11、種,又叫物種,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類單位。
12、生物類群之間,所處的共同分類單位越小,他們之間的相似程度越大,親緣關系越近。
植物類群生活環境主要特征代表植物
藻類植物
大多生活在水中單細胞或者多細胞,結構簡單,沒有根莖葉之分衣藻、海帶
苔蘚植物
生活在陰暗潮濕的陸地植株矮小,有莖葉,沒有根,且莖葉中沒有輸導組織,生殖過程離不開水。是監測空氣污染的指示植物葫蘆蘚、地錢
蕨類植物
生活在陰暗潮濕的陸地具有真正的根莖葉之分,體內有輸導組織,葉片背面有產生孢子的孢子囊石松、蕨、桫欏
種子植物裸子植物適合于各種環境根莖葉很發達,種子裸露,外面沒有果皮包被。松、柏、銀杏、蘇鐵
被子植物適合于各種環境具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種器官,且種子外面有果皮的包被;是植物界進化程度最高的一個類群玉米、水稻、白菜
微生物類群觀察結構生活方式與人類的關系代表生物
病毒須通過電子顯微鏡蛋白質外殼、核酸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里有利:寄生細菌體內(噬菌體),
有害:引起人或動物疾病噬菌體、SARS病毒
細菌高倍顯微鏡觀察,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分為:球菌、桿菌、螺旋菌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物質
特殊結構:莢膜、鞭毛寄生、腐生有利:發酵產生人所需的物質、大地的清潔工;
有害:使人患病乳酸菌、枯草桿菌
真菌少數個體微小,絕大多數個體較大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寄生、腐生有利:作為食物或發酵產生人類所需的物質;
有害:使人患病酵母菌、靈芝、鬼筆鵝膏、霉菌
13、造成動植物瀕臨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條件的變遷或人為破壞。
14、我國的一級保護植物有:桫欏、水杉、金花茶、珙桐等,二級保護植物有荷葉鐵線蕨、龍棕、紅檜等。
15、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有:大熊貓、蒙古野驢、金絲猴、白鰭豚、丹頂鶴、朱鹮、揚子鱷等。
16、大熊貓被譽為生物“活化石”。
17、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它們的區別是身體內有無由脊椎組成的脊柱。
18、無脊椎動物包括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等。
19、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
20、生物多樣性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21、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主要表現在物種滅絕速度的加快。
22、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主要包括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等。
23、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是化石。
24、化石是指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
25、1861年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化石是爬行類進化成鳥類的典型證據。
26、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現在越古老的地層里,越復雜、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出現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層里。
27、生物遵循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的發展規律,不斷進化和發展。
28、生物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結果。
29、英國學者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即生物會為爭奪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空間等進行生存斗爭,在生存斗爭中通過激烈的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
30、我國的“澄江動物群”被國際上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
31、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通過比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觀點。
32、人類的進化發展大約經過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階段。
33、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34、生態系統有四種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綠色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者。
35、生物富集是指生物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并積累某種物質,使生物體內該物質的濃度不斷增加的現象。
36、食物鏈是指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
37、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指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有機物中,其中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單方向流動,逐級遞減,用于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
38、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是指碳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物體內,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之間不斷傳遞,在全球范圍內反復出現,循環運動。
39、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厚度約20千米。
40、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內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他們之間及其環境之間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等也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