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5-15 20:02:08
此次海嘯不會波及到我國
此次地震為何能引發巨大的海嘯?海嘯會不會波及我國?
答:事實上,并不是所有海底地震都能引起海嘯。據統計,在1.5萬次海底構造地震中,大約只有100次能夠引起海嘯,地震海嘯的產生一般需要三個條件。一是震源斷層條件:如果震源斷層表現為傾滑,就可能引起海嘯。二是震源區水深條件:深水區比淺水區易于產生海嘯。三是震級、震源深度條件:一般震級大于6.5級、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內,可產生海嘯;震級在7.5級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內,可形成災難性海嘯。
在滿足震源斷層條件和水深條件下,震級越大,震源越淺,海嘯級越大。而此次地震不幸滿足了這些條件,這是近40年來世界上最強烈的地震。
雖然此次海嘯危害嚴重,但是主要影響的國家是印度洋周邊的東南亞國家和南亞國家,并不會波及我國,過多的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余震主要發生在印度洋的孟加拉灣沿岸,分布在距離震中1000公里的范圍內,對于太平洋沿岸影響不大。而且,我國周圍有日本島國,整個琉球群島這些島嶼的屏障,第二大陸架延伸縱深,這樣的話深海的海嘯傳上來之后,逐漸衰減掉了,不大會受到海嘯的影響。
缺乏科學完善的預警機制是導致重大傷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育小編:此次地震及海嘯已經造成了5萬余人喪生,這個數字還在增長,為何會造成如此大的傷亡?
答:主要有四個原因:首先,災害本身規模巨大。這次罕見的巨大地震產生罕見的大海嘯,波浪高達數十米。這種“水墻”內含極大的能量,它以噴氣式飛機的速度沿海洋運動,沖上陸地后會造成巨大破壞。
其次,災害發生突然。地震發生在早晨,約半個小時后,每秒200米速度傳播的海底波動就到達了蘇門答臘島亞齊省海岸,約1個小時后就在泰國普吉島登陸,兩個半小時后殃及印度和斯里蘭卡乃至索馬里。
第三,受災的地區大多是人口稠密或者旅游者聚集的地區,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第四,受災的地區普遍沒有建立科學完善的預警機制。由于印度洋很少出現海嘯,沿岸國家防范意識不強。
我國境內出現了一些異常現象,屬地震中的同震現象,發生地震海嘯的可能性不大
教育小編:現在,一些媒體報道我國境內出現了一些異常現象,比如重慶地區出現水庫水面暴漲一尺等等,這些是否與此次印度洋地震有關? #p#分頁標題#e#
答:一般來說,震級較大的地震會出現明顯的同震現象。地震在地殼中形成面波,由于震級很大,這些面波傳到中國后,雖然距離在2000公里以上,但是還會有一些影響,比如會出現一些無風起浪、井水振蕩的現象。這是自然的物理現象。
教育小編:此次海嘯發生在很少出現海嘯的印度洋地區,這是否也表明,我國沿海地區將來也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海嘯?
答:我國與印度洋沿岸的地理特點不同,受海嘯威脅的可能性也很不相同。
我國海岸線綿長曲折,海區海水一般較淺,渤海平均深度18米,黃海平均深度44米,一般不產生地震海嘯,大洋海嘯對其沿岸也無影響。東海平均深度340米,南海平均深度1200多米,具備海嘯發生的深度條件。但是我國海區大部是淺水大陸架地帶,該帶平緩寬闊,外圍又有成串的島嶼、暗礁環繞,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不利于地震海嘯波的傳播。而且,中國海區一般沒有現今活動的板塊俯沖帶和海溝構造,近代垂直差異運動表現不強烈。已發生的地震震源斷層多為走滑型,所以大多數地區發生地震海嘯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臺灣島附近海域,兩個海區海水相對較深,海底摩擦力較小,是產生地震海嘯的危險地段,發生在菲律賓海、琉球海溝的地震海嘯可能傳播過來,其沿岸是大洋地震海嘯影響的可能地區。
據歷史記載,我國歷史上曾發生10次“海水溢”的現象,基本上都發生在長江口以南海區,其中僅1867年臺灣基隆北海中地震發生的海嘯,造成了災害。
要建立海嘯及災害性氣候預警機制,提高應對突發災害事件的能力
教育小編:這次災難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啟示?
答:啟示是多方面的。首先,要重視建立海嘯以及災害性氣候預警機制。這一次,如果印度洋沿岸國家建立了海嘯預警機制,那么很多傷亡都是可以避免的。由于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動傳遞到海岸一般需要20分鐘到兩個小時,如果當地居民組織得力,這段時間足夠人們逃生。
其次,在災難預防方面,要改變觀念,防患于未然。此次地震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非常罕見,是一次小概率事件,但是往往小概率的事件會產生重大的災難。去年12月發生在伊朗巴姆的地震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但卻毀掉了一座保存了2500年的古城。
第三,必須加強對公民的教育,提高他們應對突發災害事件的能力,在關鍵時刻,這種能力可能就意味著生命。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