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議論文閱讀
【考查要點】
在整體上,考查的重點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理解和領悟能力,如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內容,對全文中心論點的辨析、判斷、提取、歸納,對全文論證結構的梳理、劃分,對全文論證方法的辨識、理解,對全文論據類型的認識、分析,理解文中的表現手法如語言特色、比喻論證、正反論證,結合文章內容談自己的看法或感想等等。
在局部或細節上,概括文段的大意,分析文段的思想內容,分析文段的層次結構,快速辨識文段的中心句、關鍵句,理解文段的論證方法或表達手法,提取與概括文中的論點,品讀段與段之間的關系,體味、理解關鍵詞語與重點句子的含義及表達作用,等等。
【知識疏理】
1.論點、論據、論證、駁論方面的知識。2.全文中心論點的判斷。3.全文結構與議論的層次性分析,用提綱概括全文每層次論述的大意。4.全文分論點的表現形式與層次性,編寫段落提綱。5.全文段落層次的劃分,段的中心句的理解,段意的概括。6.論證的要點和層次。7.全文中論證方法的使用。8.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9.駁論點的寫法與駁論據的寫法。10.句子的哲理含義的理解,長句的理解,段中的句序。11.句式與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12.設問和反問的作用。13.句中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試題特點】
題型以填寫簡答題為主,少有選擇題。填寫簡答題的出題角度比較豐富,填寫、概括、答問、解釋、闡述、自由表達等為主要出題角度。大多數選文都設計有開放式、遷移式的考題。
【解題導引】
例1.(徐州)
理性的閱讀
世間許多事情都是經過不斷地積累經驗才會上升到一定的層次,讀書也不例外。對于讀書,人們說得最多的話題不外乎多讀、勤讀。多讀、勤讀固然能夠學到一些知識,但是讀書倘若能夠“深”入書中,即使讀的書數量不是很多,也能嘗到讀書的滋味,瓴悟到更多的道理。這就需要克服隨意性,多一些理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書籍的數量不斷增多,在讀書上人們只有進行一番選擇,才能找到引起自己閱讀興趣又有閱讀價值的書。而不加選擇的閱讀,至少說明在讀書上還不成熟。一位學者把讀書的藝術概括為不讀的藝術,理由是:“書為無限,生命有限;以有限應無限,只能采用此策。”所謂“不讀”,實際上就是要有選擇地閱讀,多讀經典著作,少讀甚至不讀流行作品,更不用說那些粗制濫造的文字垃圾。從某種意義上說,讀書的水平也反映在書籍的選擇上,猶如在琳瑯滿目的貨架上,就看誰有眼力能拿到貨真價實的東西。而選擇的對象,恰恰也能標明一個人的情趣、欣賞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讀什么書會像一面鏡子,將人們的精神境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同是一本書,有的人讀后沒有留下什么印象,時間久了,腦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讀后,不僅能記住書中的內容,甚至能背誦出精彩的語句,更能談出自己對這本書的看法。讀書的這種差異,就在于讀書者是用眼讀還是用心去讀。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用“心”閱讀,正在于讀書的同時也伴隨著不斷的思考。
記得楊絳先生曾把讀書比作串門。串門總要有進有出,讀書也如此。認真地讀一本書,就會情不自禁地進入到一種環境之中;情感隨著書中情節的變化而起伏,思想沿著作者的思路向前發展。讀書不僅應該能夠讀進去,重要的是能跳出書外,靜觀默想,分析對比,理清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樣的閱讀會使人從欣賞水平到修養都得到提高。不讀“死”書,意為不去讀那些毫無生氣的書;不死讀書,還在于不可盡信書,而要有主見。理性的閱讀會引導人們在知識的臺階上攀得更高。
(選自《青年科學》第1期,略有改動)
1.讀了這篇文章,你認為作者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2.文章圍繞主要觀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它們分別闡述了什么?
①
②
③
3.文中說“楊絳先生曾把讀書比作串門”,“串門總要有進有出”。這里的“進”和“出”分別指什么?
“進”是指:
“出”是指:
4.就本文提出的讀書經驗,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看法。贊同與否都要說出自己的理由。
第1題的考查目的是概括、提取全文的主要觀點,這就要求考生總覽全文,進行感受與提煉,這是設題的第一個層次。第2題的考查目的是分析、概括全文論述的主要內容,這就要求考生對選文進行比較細致的閱讀,對選文內容進行概括,這是設題的第二個層次。第3題的考查目的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對文中詞句的含義進行品味,這關涉到精段的閱讀理解,這就要求考生對文中最后一段進行更加細致的品讀,這是設題的第三個層次。第4題的考查目的是讓考生結合自己的讀書實踐對文中的觀點進行談論,這是有機的恰到好處的遷移而不是硬貼上去的問題,每一位考生都有話可說。這是設題的第四個層次。
(參考答案:1.閱讀要克服隨意性,多一些理性。(要理性的閱讀)(理性的閱讀會引導人們在知識的臺階上攀得更高) 2.要有選擇地閱讀、讀書的同時也伴隨著不斷的思考 (要用心去讀書)、讀書要讀進去,跳出來。 3.“情不自禁地進入到一種環境之中;情感隨著書中情節的變化而起伏,思想沿著作者的思路向前發展”、“跳出書外,靜觀默想,分析對比,理清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4.略)
解答議論文閱讀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在閱讀文章或段落時先要有“自測”的意識。這種意義和閱讀糅和在一起,在閱讀之中瞬間的辨識和判斷。其基本內容有:1.文或段是立論還是駁論。2.全文或全段的大意是什么。3.論點及其出現的位置。4.中心句與支撐句的關系表現在哪里。5.文章或段落的論證方式是以事例為主還是以事理為主,或是二者兼而有之。6.有沒有比喻論證的方法,有沒有正反論證的方法,有沒有引用,有沒有設例。7.結構層次是總分、總分總,還是分總或者并列。8.文中的語言表現出什么特色。帶著上述問題閱讀文段,有兩好處:一是有目的地讀文,能夠讀得深刻些;二是進行了思考,心中有了一些底,答題的過程就會順暢一些。
第二,在答題的過程中要注意操作的步驟。1.要了解題型。題型用于議論文閱讀,主要有簡答題、填寫題、選擇題。表示題型的主要標志是題干,我們要通過閱讀題干知道題型的類型,以便正確使用答題的方法。2.要認真審讀答題要求,特別是簡答填寫題的答題要求。3.對自由表達的題目要進行周密的思考,寫出的答案要注意有清晰的層次,使別人容易看出答題的要點。
【常見失誤】
議論文常見的答題誤區有:對文或段的思想內容的分析、概括不準確,對文或段的一些表達手法的理解如語言特色、比喻論證、正反論證等不能進行簡明準確的闡釋,不能準確地對文句進行品析,解釋不清詞句的含義,不了解詞、句、段的表達作用和表達效果,難以結合文章內容談自己的看法或感想,講不出答題的理由等等。
【考點精練】
(一)(北京)
要成為你自己
周國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滿理想的美好時期。如果我問你們,你們將來想成為怎樣的人,你們一定會給我許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說,想成為拿破侖那樣的偉人,愛因斯坦那樣的大科學家,曹學芹那樣的文豪,等等。這些回答都不壞,不過,我認為比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別崇拜拿破侖,成為像他那樣的蓋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問你:就讓你成為拿破侖,生成在他那個時代,有他那些經歷,你愿意嗎?你很可能會激動得喊起來:太愿意啦!我再問你:讓你從身體到靈魂整個兒都變成他,你也愿意嗎?這下你或許有些猶豫了,會這么想:整個兒變成了他,不就是沒有我自己了嗎?對了,我的朋友,正是這樣。那么,你不愿意了?當然嘍,因為這意味著世界上曾經有過拿破侖,這個事實沒有改變,唯一的變化是你壓根兒不存在了。
由此可見,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最寶貴的還是他自己。無論他多么羨慕別的什么人,如果讓他徹頭徹尾成為這個別人而不再是自己,誰都不肯了。
也許你會反駁我:你說的真是廢話,每個人都已經是他自己了,怎么會徹頭徹尾成為別人呢?不錯,我只是在假設一種情形,這種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說的方式發生。不過,在實際生活中,類似情形卻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發生著。世上有許多人,你可以說他是隨便什么東西,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個角色,或別的什么,惟獨不是他自己。如果一個人總是按照別人的意見生活,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總是為外在的事務忙碌,沒有自己的內心生活,那么,說他不是他自己就一點也沒有冤枉他。因為確確實實,從他的頭腦到他的心靈,你在其中已經找不到絲毫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東西了,他只是別人的一個影子或事務的一架機器罷了。可見,真正成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①那么,怎樣才能成為自己呢?②這是真正的難題,我承認我給不出一個答案。③我還相信,不存在一個適用于一切人的答案。④我只能說,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真切地意識到他的“自我”的寶貴,有了這個覺悟,他就會自己去尋找屬于他的答案。⑤在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機會,都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存在。⑥正像盧梭所說的,上帝把你造出來后,就把那個屬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⑦名聲、財產、知識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對人生的獨特感受是沒有人能夠替代的。⑧你死之后,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再活一次。⑨如果你真正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來。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義,衡量的標準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對積極人生的獨特領悟和堅守。堅持這一標準,你的自我才能閃放出個性的光華。
(選自《周國平文選》,略有刪改)
1.第3段中“徹頭徹尾”指的是什么?
答:
2.文章第2、3段針對 的人進行議論,提出了“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最寶貴的還是他自己”的觀點;第4段針對生活中自以為成了自己的人進行分析,闡明了
的道理。
3.第4段中,作者把生活中的某一種人比作“事務的一架機器”,這種人的具體表現是
。(用原文回答)
4.對第5段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要成為你自己,首先要真正意識到“自我”的寶貴。
B.作者借盧梭的話證明第⑤句所表述的觀點。
C.第⑨句中的“這一點”指的是“名聲、財產、知識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
D.“怎樣才能成為自己”,這是一個難題,作者認為不存在一個適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5.文章最后一句是“堅持這一標準,你的自我才能閃放出個性的光華”。其中,“這一標準”是什么?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這句話?
答:
(二)(上海)
蒙娜麗莎微笑揭秘
⑴近五百年來,人們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懷著極大的興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種種猜測和議論.
⑵蒙娜麗莎微笑的神秘之處在于:當你注視她的笑容時,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隱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現,過一會兒再次神秘地隱去……
⑶哈佛大學腦神經科學家瑪格麗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視覺系統的權威學者,特別對人的眼睛和大腦如何處理視覺形象的光照度和對比度感興趣。她認為蒙娜麗莎微笑之所以時隱時現,是由于視覺系統的本性所致。她在一本名為《美術故事》的書中讀到這樣一段:”我知道你已看這幅畫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這么看……”她照著做了——近看遠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覺《蒙娜麗莎》具有一種閃爍的特性,但還是不明白到底是為什么。一天,她在騎自行車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隱忽現是由于我眼睛注視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瑪格麗特大喜過望:蒙娜麗莎微笑之跡終于解開了!
⑷瑪格麗特解釋說,人眼的視網膜具有兩個不同的區域:中心的小凹區對陰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細節:環繞小凹區的外圍區對彩色和細節不敏感卻善于辨別運動和陰影.人們在欣賞蒙娜麗莎時專注于她的美目,視網膜的外圍區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頰部。由于外圍區善于辨別陰影,將蒙娜麗莎嘴角和顴骨部位的曲線突出了,從而顯示出笑容。人們發現蒙娜麗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將視線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時,會發現笑容消失了
⑸為了證實這個論斷,瑪格麗特用電腦將蒙娜麗莎的面部進行了圖像處理。面部陰影完全消除時,笑容也隨之消失了。面部陰影逐漸加強時,笑容就出現了.蒙娜麗莎微笑的時隱時現,原來是人們的視線在畫面上游移所致。
⑹至此,有人會說:“讓蒙娜麗莎微笑的神秘美流傳百世不是更好嗎?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科學家真是無事忙。就算你對了,將曠世奇美歸結成眼球的轉動、視線的游移、腦電波的閃爍,還有什么電腦圖像處理等等,以這些世俗之物來褻瀆藝術大師,豈不大煞風景?達·芬奇在天之靈聞之,當跌足嘆日:焚琴煮鶴,莫此為甚!”
⑺但也有人會說:“ ”
⑻孰是孰非?惟有去問達·芬奇本人了。
相關鏈接:
1.閱讀正文和相關鏈接,蒙娜麗莎的微笑被稱為“神秘的微笑“是因為:
(1) (2)
2.細讀第4段,聯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視網膜區域名稱 功能 論斷
3.第6段中加點的“此”指的是 ,“焚琴煮鶴”是指拿琴當柴燒,在文中比喻 。
4.從瑪格麗特揭秘過程中可以看出,要探究一個事物,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填寫出其中三點。(1); (2); (3)
5.從文中推斷,第7段的內容顯然應與第6段相對。請你用一段話來駁斥對方(即第6段)的觀點,闡明自己的見解。
答:
(三)(重慶)
聆聽歷史是一種偉大的才智
錢乘旦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不封閉,中華民族本身就是在長期的兼容并取、包收舍納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時間里融合了許多古代先民,這個過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開放、相互吸收的過程。由于開放,我們的民族取長補短,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歷經磨難而終久不息。古代民族的兼容并取,最終鑄造了中華民族,由此奠定了東方最燦爛的古代文明。文明生存的條件之一,就是對外開放的環境與心態,環境的封閉看起來是安逸與寧靜,但同時也意味著丟失前進的機會。心態的封閉則是自己閉起眼睛來不看競爭的現實,在競爭的環境中碰得頭破血流。這樣的心態,在世界進入“近代”以來就讓中國人吃足了苦頭,而當我們克服這種心態后,我們就又起步了。中國近一兩百年的歷史,就是這樣一部“心態史”。所以,一個開放的環境與一個開放的心態,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那么,開放的心態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抬起眼睛來看別人,既看別人的過去,也看到人的現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越來越明白,不看別人的現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但看別人的過去之重要性,卻是多數人所忽視的。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看別人的過去實際上就是在看別人的現在。別人現在成功,他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過去;別人現在失措,他為什么失措一一失措的原因也在過去。世界上沒有無本之木,現在這棵樹,是長在過去這個“本”上。有誰能夠相信:一個國家的興盛,會沒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因素作為其條件,而這些條件是在一瞬之間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歷史經歷的積累,或其歷史創造性的不斷涌現?又有誰能夠相信:一個國家的挫折,不由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等諸方面的問題所造成,而是一日之間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觀、客觀各種原因積淀而成為歷史的頑疾?不懂歷史,就不懂現在;看不懂歷史,就看不懂現在。我們如今已經有了開放的心態,懂得要張大眼睛來看別人;但不看別人的過去就等于不看別人的現在,看不懂別人的過去也就看不懂別人的現在。
歷史不僅是一種知識,而且是一種智慧,外國歷史不僅是關于外國的歷史知識,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積累的智慧的結晶。常有人問:學習歷史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歷史給人以聰明。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歷史記錄的是前人的經歷,提供的是前人經歷中的經驗和教訓。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經驗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訓使人有可能成功。我們總希望自己成功,不失敗。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就是成功和不失敗的一面鏡子。實際上,任何人都站在歷史的鏡子前,而看不看鏡子、能夠在鏡子中看見什么,這就是智慧的表現。歷史雖然無言,但它卻會說話;能夠聽見歷史說話已經很了不起了,而能夠聽懂歷史在說什么,這就是偉大的智慧。聽懂歷史說話是一種巨大的才智,但是想聽歷史、懂歷史,首先就必須學歷史、讀歷史,在歷史的知識中聆聽歷史的教誨。
當然,要真正讓每一個人懂得歷史的重要性,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我們要長期堅持歷史教育,恢復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感,而這種歷史感,正是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但是對這種傳統,我們需要做一點補充,這就是:“不僅要學習中國歷史,還要學習世界歷史;不僅要有深遠的歷史眼光,而且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我們民族已經走向世界了,我們看過去,不僅看我們自己,也看全世界;而這就意味著:我們展望未來,不僅展望自己,也展望全人類。
1.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提倡學習歷史。縱觀全文,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為什么要學習歷史的?
答:
2.文中“環境的封閉”和“心態的封閉”各指什么?
答:“環境的封閉”是指:
“心態的封閉”是指:
3.“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具有豐富的內涵,請你談談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
答:
4.作者為什么說“聆聽歷史是一種偉大的才智?”請聯系全文分析,用自己的話概括作答。
答:
5.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的、高速發展的新型社會,競爭更為激烈,開放的環境和心態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聯系這篇文章,談談你現在會怎樣用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周圍的人或事。請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談談你的看法。
答:
(四)(遼寧)
①曾經欣賞過臺灣漫畫家幾米一幅題為《有效期限》的漫畫,畫的中心是一片淺綠的水,上部有一些葉片粗大、開滿了紫花的藤兒,中間偏下是兩塊石頭,大石頭上坐著一大一小兩個人,小石頭上蹲著一只好奇的小青蛙,左下角一只小紙船正悄然無聲地駛來。旁邊有詩云:
一艘小紙船,
悠悠地飄過來,
吸飽水分,
漸漸沉沒。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
都有有效期限。
②美好的事物永遠是有有效期限的。我們喜歡梅花,是因為它獨自綻放在寒冷的冬天;我們喜歡菊花,是因為它只是微笑在金色的秋日; 。假若世界上的花朵沒有有效期限,我們對花的那份期待就會大打折扣。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③珍惜親情的“有效期限”。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卻無法呵護你的下半生;兒女能夠陪伴你的下半生,卻不可能參與你的上半生……你無法在所有的時空里稱心如意擁有你想要的全部天倫之樂,就像一只鳥無法在每一個季節都擁有自己優美的歌喉。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遠游”的教誨;有了“香九齡,能灌席”的孝行;有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慨嘆……親情的“有效期限”貫穿了我們生命的全過程,充塞著我們心靈的每一個角落。
④珍惜夢想的“有效期限”。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夢想,有了夢想卻不為之付出真誠努力,夢想便會成為空想。懷抱強國夢想的屈原,用血淚凝結成千古傳誦的《離騷》;濟世救人為目標的李時珍,踏千山嘗百草著成鴻篇巨著《本草綱目》;視科學研究為生的居里夫人,歷經十二年的努力,提煉出世界上第一克鐳……夢想的“有效期限”激發人們的進取精神。
⑤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莊子說,“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因此,司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珍惜時間;雨果剃去了頭發和胡須來拒絕浪費生命;魯迅把別人喝咖啡時間用在不間斷的工作上……生命向我們昭示這樣的真理:越是害怕時間消失的人,他們腳步走得越遠,生命的半徑越大;越是覺得時間過剩的人,他們的世界越小。
⑥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這是大自然不可移易的規律,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珍惜。
(選自《黃河黃土黃種人》,作者游宇明,有改動) │
1.結合上下文語境,仿照第②段畫線語句,在下面寫出一個句子。
答:
2.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答:
3.選文第①段引用幾米小詩的作用是什么?
答:
4.詩中的小紙船象征著什么?
答:
5.選文第③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答:
6.根據你的積累,再寫出兩個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并注明作者或出處。
答:
7.選文中有許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把你最喜歡的句子寫在下面,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答:
(五)(河北)
學會諒解
①諒解是人類的美德,是一種高尚 的品質。有人這樣形容:諒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風,能消融凝結在人們心中的堅冰;諒解是 ,能 ;諒解是 ,能 。這生動地道 出了諒解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偉人意味深長地說:同志之間的諒解、支持與友誼比什么都重要!
②確實,諒解非常重要。先哲們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圣人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說,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以自己的處境去推想別人的處境。這種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諒解他人的深刻含義。唐代韓愈在《原毀》中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強調做人要嚴于律已,寬以待人,同樣體現了人際交往中的諒解精神。
③諒解在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
④唐太宗李世民諒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在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皇位之爭中,魏征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門之變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階下囚。這時,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殺他的頭。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賞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諒解并重用了他,讓他做到了宰相,幫助自己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這里雖然有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尊賢愛才的一面,但我們不能不認識到,這也與他寬宏大度、關于諒解他人分不開。再往前翻一翻歷史的畫卷,齊桓公諒解并重用曾險些射死自己的管仲,從而成就了霸業;藺相如諒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頗,留下“將相和”的美談……相反,那些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之人,又有哪一個能作出一番事業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會生活日趨復雜的今天,人與人之間更需要諒解。那么,怎樣才能學會諒解呢?
⑥諒解,需要溝通。客觀事物紛繁復雜,個人的思想認識常常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產生誤解和沖突。因此,當自己與他人產生矛盾或誤會時,要主動與對方交談,認真傾聽對方的訴說。這樣,才能溝通彼此的思想,從而消除誤會和隔閡。
⑦諒解,需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積極地換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就更容易諒解別人。
⑧諒解,需要忘卻。忘卻,是諒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諒解,不是真正的諒解,它不能祛除感情傷口上的膿水,醫治感情上的創傷。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諒解,才是真正的諒解。
⑨我們提倡諒解,但是,諒解也不是無原則的一味遷就、退讓。對于那些有損民族、國家和集體得益的行為,還需要勇敢地站出來,與之作堅決的斗爭。
⑩讓我們學人諒解吧!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會更加和諧,人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1.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對“諒解”進行論述的?
答:
2.文章第④段在論證上有什么特點?這樣論證的作用是什么?
答:
3.文章第⑤段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
4.如果將第⑨段刪去,對文章的論證會產生什么影響?
答:
5.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畫線部分,將后面的句子補充完整并寫在下面。
諒解是 ,能 ;諒解是 ,能 。
(十七)(廣東)
①從醫學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發身體的疲勞和不適,對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傷害。
②60分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會引起人的厭煩。假如在超過70分貝噪音的環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當然,75分貝的噪音算中等級別,它能影響人的思維和情緒。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們雖然比較短暫,但其激烈程度可以嚴重干擾人們的生活。例如:摩托車在行駛中的噪音可以達到100—110分貝,其強度超過電鋸鋸木發出的聲音;搖滾樂隊的某些演奏可能產生140分貝的噪音,它大大超過噴氣式飛機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時產生的轟響。科學實驗表明,超過115分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嚴重的煩躁和不安,這種情況相當于癲癇病發作時的一系列大腦變化;面對160分貝的噪音,
動物有可能死亡。
③雖然我們生活在喧鬧聲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覺。人的耳朵有一種“掩蔽”功能,能
自動清除環境噪音,而把那些我們感興趣的聲音突現出來。因此,我們能聽見站在人群中或
公共場所的人對我們的講話。耳朵還能將講話人的聲音分離出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環
境噪音。但這只是大腦的一種“應對”技巧,噪音已經絲毫不漏地進入我們的聽管和神經
系統,其后果是,強烈和長時間的噪音會破壞聲感受細胞上的纖毛。這些纖毛就是我們的
“傳聲器”,隨著它們的逐漸被破壞,我們甚至可能失去聽覺。長此以往,耳鳴和心悸將接
踵而來,并且身體的平衡系統也會因此而遭到破壞。從國際上的一些統計數據可以發現,生
活在喧鬧地區的一部分居民的聽力正在變得越來越差。在美國64-75歲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聽力;在意大利這個比例達到了18%,是40年前的兩倍。據一些國家征招新兵的人介紹,現在有聽力缺陷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選自(科學世界)第4期)
1.本文主要說明了 (限10個字以內)。
2.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第②段內容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答:
3.第③段劃線句子表明人們的聽力 ,運用的說明方法有 、
、 、 。
4.下列句子中,刪去加點詞語后對原句意思表達影響最小的一項是 ( )。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們雖然比較短暫,但其激烈程度可以嚴重干擾人們的生活。
B.耳朵還能將講話人的聲音分離出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環境噪音。
C.搖滾樂隊的某些演奏可能產生140分貝的噪音。
D.面對160分貝的噪音,動物有可能死亡。
(十八)(湛江)
①在我國大陸最南端,湛江雷州半島徐聞縣西海岸,有一個聞名全國,被譽為“水族大觀園”的珊瑚自然保護區,區內的珊瑚礁綿延20多公里,面積達2000公頃。據專家研究,珊瑚礁已有近萬年的發育史。
②徐聞西海岸一帶岸礁眾多,海水清澈,水溫、鹽度穩定,非常適合珊瑚蟲的繁殖生長:多年來當地一直十分注重生態的保護,保護區內的珊瑚種類繁多,達五十多個品種。其中軟體珊瑚有千年佛、白汽泡、雞冠花,硬體珊瑚有角星、海腦、扇形,等等。
③當艷陽高照,風平浪靜的日子,乘著小船在珊瑚叢上面緩緩滑行,猶如在一片美麗的叢林中漫游,那密密麻麻的鹿角、牛角、羊角幾乎探出水面,觸手可及。還有散落在“叢林”中的“翡翠”、“瑪瑙”,形態各異;時穩時現的“鮮花”,橙黃藍白紅,煞是可愛,美不勝收。不時還可見五彩繽紛的魚兒與游船一起穿梭漫游,構成一幅奇異的海底風景畫。
④珊瑚礁群向來被海洋學家稱為海上“熱帶雨林”。它占海洋面積不到0.2%,卻棲息了1/4的海洋生物,供養著9萬多種魚類。我國的海南島沿岸本來有中國最大的珊瑚礁群,歷史在十萬年以上,但因過度開發,僅10多年有的地方已成了海底廢墟。而徐聞的珊瑚礁群作為目前祖國大陸保存最完好的珊瑚自然生長區,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觀光者。為了永遠給子孫后代保留這一片天賜的生態自然景觀,當地政府已制訂了以保護為前提,結合生態和環境旅游的利用計劃,要讓這一顆明珠永遠閃亮在祖國大陸南端的西海岸邊。
1.文中為什么稱珊瑚礁群(區)為“水族大觀園”和“熱帶雨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②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徐聞珊瑚自然保護區?
答: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從寫作手法或語言運用特點的角度對第③段的表達效果(特點)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段寫海南島珊瑚礁群受損的事例是為了說明什么?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北海)
①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于是,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②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其實,把藻類敘談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翻新。其中僅海帶一處,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提高了2000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
③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作過計算,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
④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鱗蝦,每年產量可高達50億噸,我們只要捕獲其中的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⑤綜上所述,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一點兒也不夸張。
1.海洋給我們提供的糧食和傳統意義上的糧食的區別是:
。
2.第②段中畫線句子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答: 、 、 。
3.文章第②段中加點的一句說:“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翻新”,請
在文中找出與“翻新”一詞對應的例子:
4.第③段中畫線的“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一句是否可以刪掉,為什么?
答:
5.請你為上文安一個恰當的題目(不要超過10個字)。
答:
(二十)(內江)
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⑴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藥廠。用什么辦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同樣,荷蘭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產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克隆”。
⑵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別強的動物——騾,然而騾不能繁殖后代,那么,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克隆”。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克隆”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⑶除此之外,克隆動物對于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⑷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后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⑸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本文:“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好處?
答:
2.第⑴段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列出兩種說明方法并舉例加以說明。
答:
3.第⑸段運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 ,這段中支撐“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句子是
?
(二十一)(瀘州)
風是空氣流動的表現,是我們地球上最常見的自然現象。然而,你聽說過太陽也會刮風嗎?
太陽風是一種來自太陽的物質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 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 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 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 中,每立方厘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厘米有2687億億個分 子。太陽風雖然十分稀薄,但它刮起來的猛烈勁,卻遠遠勝過地球上的風。在地球上,12級臺風的風速是每秒32米以上,而太陽風的風速,在地球附近卻經常保持在每秒350~450千米,是地球風速的上萬倍,最猛烈時可達每秒800千米以上。
太陽風雖然猛烈,卻不會吹襲到地球上來。這是因為地球有著自己的保護傘——地球磁 場。地磁場把太陽風阻擋在地球之外。然而百密一疏,仍然會有少數漏網分子闖進來,盡管 它們僅是一小撮;但還是會給地球帶來一系列破壞。它會干擾地球的磁場,使地球磁場的強 度發生明顯的變動;它還會影響地球的高層大氣,破壞地球電離層的結構,使其喪失反射無 線電波的能力,造成我們的無線電通信中斷;它還會影響大氣臭氧層的化學變化,并逐層往 下傳遞,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氣候發生反常的變化,甚至還會進一步影響到地殼,引起 火山爆發和地震。例如,1959年7月15日,人們觀測到太陽突然噴發出一股巨大的火焰 (它就是太陽風的風源)。幾天后,7月21日,也就是這股猛烈的太陽風吹襲到地球近空時, 竟使地球的自轉速度突然減慢了0.85毫秒,而這一天全球也發生多起地震;與此同時,地 磁場也發生被稱為“磁暴”的激烈擾動,環球通信突然中斷,使一些靠指南針和無線電導航 的飛機、船只一下子變成了“瞎子”和“聾子”……
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只是乘虛而入的漏網分子所為。由此可見,在無所阻攔的行星際 空間,太陽風的威力有多大了。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 。
2.簡要回答:為什么把來自太陽的物質流稱為太陽風?
答:
3.太陽風如果來到地球,會造成哪些破壞?(至少三方面)
答:① 。
② 。
③ 。
4.文中加點的“一般情況下”能否刪去?為什么?
答:
5.本文第二段主要運用的兩種說明方法是 、 。
(二十二)(資陽)
⑴目前世界上第一臺光腦已由歐共體研制成功,這是一臺全光數字計算機,其運算速度比電腦快一千倍。
⑵光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基本一樣,所不同的是光子代替了電子;光互連代替了電子導線互連;光開關、光三極管、光存儲器、反饋裝置和集成光路等部件,代替了電腦中的電子硬件;用光運算代替了電運算;用非馮·諾伊曼結構代替了馮·諾伊曼結構;從而使光腦中的功能為電腦所望塵莫及。
⑶光腦具有超并行性。目前最新的并行處理電子計算機常具有NⅪ的并行性,其結構和運行極為復雜,速度和精度也相當低。光腦則不同,它具有NXI的并行性,具有并進通信和并行處理能力強,可用簡單的運算去處理大陣列的特點。
⑷光腦可在接近室溫條件下具有超運算速度。電子的傳播速度每秒只能達到593公里,而光子的速度每秒30萬公里,因此利用光在光纜中互連通信要比利用電子在互連的導線中通信減少大量的時間,提高了運算速度。同時超高速電腦的計算器件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而光腦則可以在接近室溫下進行超高運算也在于光的頻帶遠大于無線電波和微波,具有極大的信息存儲量,存儲量可達108位。
⑸光腦抗干擾能力強。光腦靠光子傳播信息,光電子沒有帶電荷,對其他鄰近的光子和電子毫無影響。所以光信號不僅不相互干擾,而且可以與電子控制信號交叉,此外光腦容錯性能好,具有與人腦類似的容錯性,系統中某一元件損壞或出差錯時,并不影響到最后結果。
1.這段文字說明的對象是
2.簡略回答光腦同電腦相比具有哪些優勢。
答:
3.這則短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答:
4.第4自然段從哪兩個方面介紹了光腦在接近室溫條件下具有超運算速度的?(2分)
一方面從光腦的
另一方面從光腦的
5.“光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基本—樣,所不同的是光子代替了電子”一句中,“基本”用得準確是因為
6.根據你平時的積累,說出兩個高科技產品的名稱。
答:
(二十三)(桂林)
水之經典
⑴世上麗水秀水晶瑩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翰之水,多的是,在我看來,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這兩處:都江堰和九寨溝。
⑵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強悍奔騰的水如何層層疊疊化為生命的涓涓細流。飛奔如獸、桀鶩不馴的江水,經過都江堰,立刻將仰天長嘯變為 ,將浪濤如山變為 ,將兇猛如火變為 ……出寶瓶口流入內江,立刻呈現一派水光瀲滟的情景,讓人嘆為觀止,看到水的柔勁、可塑和萬難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動。那是一種將絢爛歸于平淡,將剛勁寓于柔順,將一時融于永恒的生命。
⑶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從天上流入人間,如何從神話流入現實,如何將自己化為一種哺育人類、灌溉莊園的生命。
⑷都江堰的水,是一種入世的現實的水。
⑸看九寨溝的水,看的是寧靜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鏡海、長海、珍珠灘……每一個湖泊都是那樣清澈透明、纖塵不染。孔雀的藍色,藍得讓人心醉,讓人如同看到教堂洗禮用的圣潔露水,如同聽到教堂管風琴演奏的圣母頌,而不敢有絲毫雜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間居然有純潔美好真誠和透澈的凈,就在這遠避塵囂而靜靜地存在。
⑹那水幾乎一動不動,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紛繁變幻,將污染、噪音連同人心泛起的種種污濁的泡沫一起拋向天空和大地。它獨自堅持著自己的貞操,不動絲毫漣漪,不染絲毫塵俗,將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錦,將天上的薄云麗日、山嵐清風,將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樹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懷中,映得那么明凈,如同脫胎換骨一般,玉潔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塵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風騷矯情、浪聲虛名、欲火利海……起碼不敢在這里抖擻,而被這水洗卻大半。
⑺九寨溝看水,看的是水如何從人間流向天上,如何從現實流向神話,如何將自己化為一種啟迪人類、凈化心靈的藝術。
⑻九寨溝的水,是一種出世的藝術的水。
⑼日本黑田孝高在《水五則》中的第一則說:“自己活動,并能推動別人的,是水。”第四則說:“以自己的清潔,洗凈他人的污濁,有容情納濁的寬大度量的,是水。”前則,可以送給都江堰的水;后則,可以送給九寨溝的水。
1.第⑴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第⑴段畫線句按常理應斷句,你認為應該加入什么標點符號?作者為什么不加標點?
答:
3.給第⑵段文中空白處依次選擇恰當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A.喃喃細吟 珍珠四溢 柔情萬縷
B.柔情萬縷 珍珠四溢 喃喃細吟
C.珍珠四溢 柔情萬縷 喃喃細吟
4.為什么說“都江堰的水,是一種入世的現實的水”?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回答。
答:
5.與第⑼段中“以自己的清潔,洗凈他人的污濁,有容情納濁的寬大度量的,是水”一句相照應的是第 段的內容。
6.你如何理解“水之經典”中“經典”一詞在文中的含義?
答:
7.文中所寫的都江堰之水和九寨溝之水各有性格,你更喜歡哪一處的水?為什么?
答:
(二十四)(桂林)
生命與氣候
⑴你能想到嗎?千百萬年以來,地球氣候是由地球的兩大生命王國——動物界與植物界的斗爭所決定的。動物吸進氧氣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進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氣。二氧化碳為溫室氣體,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結論:動物能使地球升溫,而植物則使地球降溫。如果哪一方占上風,那么地球就會面臨溫室效應或又一次嚴寒期。
⑵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炸”時期,到處都是將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的節肢動物,它們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達今天的20倍,所以當時的氣候極其溫暖。
⑶但是,植物進行了反擊。化石顯示,4.5億年前,含有木質素的植物首次出現,木質素使細胞堅硬,這樣植物就得以長大,地球上出現了第一批樹木。隨著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長,毫無約束的光合作用從空氣中吸取著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減少,而不能吸收木質素的、饑餓的節肢動物對此無能為力——地球進入了嚴寒期。
⑷動物又通過進一步進化進行了回擊,主角是白螞蟻和恐龍,它們學會了如何食用木質素,如何繁榮昌盛。它們粗重的呼吸及對植物的破壞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高達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區酷熱而潮濕,又恢復了溫室效應。
⑸然而植物并沒有被消滅。在6500萬年前,恐龍因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災難而徹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這一機會再次反擊,突破點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現。青草本身不會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軟土,軟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實上,草地生態系統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態系統還多。
⑹過去約4000萬年來,大量草地布滿全球,取代了許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帶。在草地的影響下,地球逐漸降溫,終于在200萬年前進入冰川期。
⑺大約1萬年前,由于人類活動的顯著增強,使地球空氣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來,地球的溫室效應愈來愈明顯。
⑻也許,地球上的整個生物圈就像我們所熟知的生物個體調節其體內環境那樣,不停地調節著地球的大氣環境,使氣候能適應地球上生物生存進化的需要。換句話說,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動地調節環境,而不是在被動地適應環境。果真如此,數十億年的氣候變遷不僅僅是太陽或地球的原因,生物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參與其中了。
(選自《科技日報》,有改動)
1.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是: 。
2.本文主要采用的說明順序是 。
3.你認為文章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寫出兩種,并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答:
4.第⑻中加點的詞語“也許”能否刪除?為什么?
答:
5.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請分列出來。
答:
6.作者說:“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動地調節環境,而不是在被動地適應環境”,你認為正確嗎?請聯系生活實際加以說明。
答:
(二十五)(河南)
宇宙飛船的“避火衣”
⑴我國“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在2003年10月的順利發射升空與安全返回,是我國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它從天外“下凡”——返回地球,過程復雜,場面驚心動魄。
⑵當宇宙飛船以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進入大氣層時,飛船的外壁與空氣劇烈摩擦,產生極大量的熱,在距離地面60公里左右的稠密大氣層區域,其表層溫度可以達到1000~3000攝氏度,整個機身變成一個熾熱耀眼的火球(就像我們常見到的火流星一樣)。進入距離地面80~40公里區域時,由于周圍空氣在高溫下電離,宇航員與地面的無線電通訊會暫時中斷,進入“黑障區”,就連雷達也無法發現它的蹤跡……
⑶飛船返回艙中有宇航員和珍貴的儀器資料,必須保證它順利通過大氣層安全返回地面,必須為它研究制造一件“避火衣”。
⑷由于宇宙飛船只使用一次,科學家為它(A)精心設計了一件奇妙的“避火衣”,它(B)是用“瞬時耐高溫材料”制成的。這(C)是一種由特殊纖維材料或多孔顆粒加上有機物組成的低導熱復合材料,這一層材料的厚度經過精心計算設計,在宇宙飛船不同部位的厚度是不同的。
⑸當飛船返回艙由太空“下凡”通過大氣層,與空氣劇烈摩擦產生大量的熱量時,這件“避火衣”就會“引火燒身”,自己先燃燒起來,其中大量的有機物會發生化學分解和汽化,帶走極大量的熱量。更奇妙的是,“避火衣”在燃燒自己的同時,還形成一層厚厚的多孔炭化層,緊緊地附著在返回艙的外壁,這一炭化層具有極好的隔熱效能,在它嚴密的包裹下,能有效地防止外界熱量傳入艙內,使返回艙中的溫度保持在35攝氏度以下,保證了宇航員的安全。
⑹這種自我犧牲的一次性“避火衣”設計十分巧妙,結構相對比較簡單,重量就比較輕,成本自然也就比較低,具有雙重奇妙功能,使宇宙飛船順利“下凡”,為宇航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請根據文意,概括宇宙飛船“下凡”時的“驚心動魄”的場面。
答:
2.第⑵段中有兩處使用了括號,這兩處括號中的內容在表達上分別有什么作用?
第一處:
第二處:
3.第⑷段中三個加點的詞在文中分別指代什么內容?
A.它: B.它: C.這:
4.文中能體現“避火衣”“自我犧牲”特點的詞語是 。
5.從文中看,宇宙飛船的“避火衣”具有的“雙重奇妙功能”是什么?
①
②
(六)(山西)
爭先恐后
于堅
⑴中國是一個爭先恐后的國家。常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門一打開,擁擠在門口的人群就像罐頭里的沙丁魚一樣噴出來,爭先恐后,蜂擁而動。我說的不是公共汽車門口,而是公園門口,展銷會門口,飛機的登機口,電影院的出口……大家在斑馬線前面等綠燈,沒有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識地要往前擠,結果綠燈還沒有亮,人群就漫到了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車,哪怕前面就是終點站,人們也要提前一兩站就結束了熱火朝天的撲克游戲,紛紛起身,收拾行李到過道上去擠著,好象晚一步,火車就要飛掉。
⑵并不是中國人不喜歡秩序,也不是這個國家物質貧乏,空間狹窄。“爭先恐后”不過是世界的一種此起彼伏的暫時狀態,一個形容詞。但在六十年代的詞匯中,“先”與“后”卻是一種價值判斷,“先”,與先進、進步之類有關,“后”卻是落后、倒退,“落后就要挨打”。無數運動之后,在這個國家無人不患“恐后”癥。由于普遍地“恐后”,爭先成為風氣,“先”是如此事關生存,到了必須“爭”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終在潛意識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爭先恐后了。
⑶ “爭先恐后”不再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暫時狀態,而是常態,所以,沒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們也本能地要爭先。
⑷爭先已經到了這種地步,連小學生考試,95分以下都是后了,所有人都爭先,意味著人們對生活的常態和基礎的漠視。生活的質量并不表現在世界的先進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狀況。把“先”作為衡量事物的唯一價值標準,所有人都要爭先恐后,只好革命。
⑸爭分奪秒、力爭上游,作為一種可能性,當然是應該鼓勵的,但它不是標準。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沒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么?沒有恒定的時間和緩慢的時針的對比,爭分奪秒不正是慢么。上游、中游、下游,河流的不同形態,也是世界的不同狀況,它們并不存在價值上的優劣。
⑹馬拉松賽跑永遠只有一個人先進,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樂園。
⑺先進的意思在此時代,只意味著價值是否能夠立即兌現。不能立即兌現就是落后。我常聽人說,不甘落后,眼科醫生加入了股票大軍,種白菜的姑娘去醫院當了護士。
⑻我認識一位緩慢的大師,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開始的時候,受的是先鋒賈科梅蒂的影響,但這影響持續了20年之久,沒有當即面市,他完成的時候,已經落后了,年輕一代今天決不會從倫勃朗開始,否則永遠落后。他們很聰明,從威尼斯雙年展開始。
⑼一天等于20年,固然是一種時間觀。但20年如一日,同樣是一種時間觀。一天功夫的東西就是一天功夫的東西,20年功夫的東西就是20年功夫的東西,永遠不可取代。緩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也不意味著價值上的優越。這都是常識,但在這個世紀,明白這些卻是大智大慧。
⑽在古代社會,各文明之間并不爭先恐后,因為文明不存在價值上的先進與落后。但在20世紀,“落后就要挨打”,竟然成為風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標準由什么來界定呢?武器的先進。那些文化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總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第安文明,落后的中華文明。這個世界已經昏頭了。李白杜甫們的文明怎么會劣于松尾巴焦們的文明呢?日本人假裝不知道這一點,居然在中國文明面前以“先進”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種邏輯已經成了中國人刻骨銘心的經驗之一,人們似乎已經忘記此邏輯乃是強盜們創造的。
⑾以“爭先恐后”的價值觀來看歷史,不僅會得出緩慢的中國時間劣于格林尼治時間的結論,甚至,把“落后”用于漢語。
⑿“爭先恐后”,是由于人們喪失了對世界的永恒之基礎的安全感。喪失了存在感。
⒀ “爭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⒁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最落后的難道不就是我們相依為命的大地本身么?一成不變的,緩慢的,沒有時間的,大地的這些特性是否已經成為這個“先進”世紀“維新”的障礙?
⒂長江洪水的泛濫,從根本的方面來說,我以為乃是“先進”的人類不滿于大地的落后,所導致。
1.通讀全文,以下選項中不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A.和諧是世界永恒的基礎 B.文明的價值在于落后而不在于先進
C.我們不應該把爭先作為生活的標準 D.我們應該按生命的本來形態生活
2.造成人們爭先恐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請用文中語句回答。
。
3.結合上下文,請用自己的話談談你對⑹段中畫線句子的理解。
。
4.從全文看,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闡明觀點的?
。
5.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七)(南京)
讀“磨腦子”的書
書有許多種。有的明白曉暢,使人輕松;有的艱深晦澀,讓人費解。而真正值得我們閱讀的,往往是那些“磨腦子”的書。
與一般的書籍比較起來,“磨腦子”的書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華、閱歷的濃縮。它不是那種讀起來駕輕就熟的書,而是不靜下心來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書,是要經常在筆記本上記下大量困惑和疑問的書。讀這種書的感受就好像啃骨頭,費勁,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吃現成的肉當然也好,但終究不如啃骨頭來得有勁A。
讀“磨腦子”的書,能夠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維水平。生物學告訴我們,人的智力是用進廢退的。能否經常給自己出難題,面對困難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個人素質高下的集中表現。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鷹才能在風雨中翱翔。常讀一覽無余的書,會使原本聰慧的頭腦退化。
人的愉悅程度大抵與其付出的勞動量和勞動時間成正比。讀“磨腦子”的書有點像高強度的體育運動,不花上吃奶的力氣就不能達到應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帶來的快樂才非同一般,它賜給我們的禮物才格外珍貴。試想,上珠穆朗瑪峰的快樂豈是隨便踏上哪個土包兒可以比擬的?
俗話說,寧嘗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B。“磨腦子”的書正像鮮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爛杏”。讀一本“磨腦子”的書,還是一次與智者的對話。它使人暫別瑣碎與平庸、浮躁與虛妄,而變得神清氣爽,心靈寧靜。對于這樣一種難得的體驗,聰明人是不該長久疏遠的。
真正的讀書人都有同感,好書一定要精讀。一目十行的讀法或許適合一般讀物,但對于“磨腦子”的書絕不適宜。真正的好書甚至使我們有意放慢閱讀速度,就像一個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樣。
要真正讀一本“磨腦子”的書,還要學會適當地拒絕。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從不看電視,全用來閱讀那些經過時間檢驗和沉淀的“老書”。拒絕,還意味著,既不為某些時髦的寫作分心,也不對人為的熱點動心,更不為虛假的創造操心。不僅如此,網絡的精彩,球賽的熱鬧,酣睡的香甜, , ,都是應該適當拒絕的。否則的話,什么時候“磨腦子”呢?
1.閱讀全文,說說讀“磨腦子”的書有哪些益處。
答:
2.文中劃線的A、B兩句都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句中“現成的肉”、“爛杏”各指什么?
答:
3.聯系實際,你認為文中空格處還可以填入哪些“應該適當拒絕”的內容,請寫在下
面的空格內,句式與上文一致。
答: , 。
4.名著往往是“經過時間檢驗和沉淀”的“磨腦子”的書。請從下列名著中任選一部,簡要地寫出你熟悉的一個情節,并說說對這一情節的體驗和感悟。
名著:《水滸》《西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孫漂流記》《童年》
答:情節:
體驗和感悟:
(八)(徐州)
拒絕句號
一定會有一些朋友反對我這個標題。他們會說多好的句號啊!句號表示一種完成,一種圓滿,一種有志者事竟成,一種成果與收獲,或者干脆把這溜圓的句號看成一個個飽滿的果實。它們還會問我,當你完成一部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在那最末一行畫上一個句號時,難道你沒有如釋重負、飄飄欲仙般的感受?沒有那種大功告成后該痛快干杯的喜悅嗎?
當然,這樣的句號我也喜歡。但人生還有另一種句號。
打個比方,你在一條路上走,走著走著,忽然有一種“盡頭感”時,這句號就隱隱出現,如果你停下來,你足下就清晰地現出一個句號。這條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時那短短的距離,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藝術探索的路和事業奮斗的路。這路原本無止無休,你在任何一處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處畫個句號,退了出來。無論什么都可以成為句號的緣故,那精疲力竭的放棄、自尋清閑的逃逸、江郎才盡的低頭認輸,乃至收獲后的自滿自足,甚至在目標達到之后,輝煌的目標也會劃為一個句號,盡管這句號閃閃發光。句號,就是停止,就是終結,就是事物最終變為有限的、死去的符號。
我說的是這種句號。可怕的是,這些句號總是不知不覺地出來。你呢,不知不覺地完結。想想看,你曾經做過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時候并怎樣棄你而去的?句號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徹悟、人的惰性連在一起的。所以句號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給自己畫上的。人隨時可能舒舒服服給自己畫個句號,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號。我對句號保持著近乎神經質的警惕。在與句號的斗爭中,我一邊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聞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發出熱烘烘的清香;一邊認識到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須進行的奮爭,也是與自身惰性與保守的對抗。當然,它何其艱難!跨過每一個句號,都需要付出雙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創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藝術的道路上,消滅一個句號,便開始一段嶄新的充滿誘惑的路。我們還會發現,被我們拒絕和消滅的句號,最終竟然會變成逗號。你是不是也會從中得到啟示:
最積極和充實的人生,是不斷努力地把句號變為逗號。
(《揚子晚報》3月10日,作者:馮驥才)
1.“拒絕句號”是作者運用比喻手法表達的一種觀點。請根據文意,概括其內容。
答:
2.用簡略的詞語或句子,解釋文中畫線句子中兩個“句號”的不同含義。
當然,這樣的句號①我也喜歡。但人生還有另一種句號②。
答:
3.文章在闡述觀點時,十分強調“自我”這一內因的關鍵作用。請你認真閱讀三至五段,分條加以整理。
答:
4.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對“最積極和充實的人生,是不斷努力地把句號變為逗號”這句話的理解。
答:
5.本文作者從一個枯燥的標點符號,引發議論話題,闡述人生哲理,給人以啟迪。請按照這一思路,自選一種標點符號,展開聯想,寫一段議論性的文字。(不超過50字)
答:
(九)(宿遷)
帶著夢想上路
章睿齊
①許多年前,一個10歲的意大利男孩在那波里的一家工廠做工。他一直想當一個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師卻說:“你不能唱歌,五音不全,你的歌簡直就像是風在吹百葉窗一樣。”回到家里后,他很傷心,并向他的母親——一位貧窮的農婦哭訴這一切。母親用手摟著他,輕輕地說:“孩子,其實你很有音樂才能。聽一聽吧,你今天的歌聲比起昨天的樂感好多了,媽媽相信你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歌唱家的……”聽了這些話,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來,這個孩子成了那個時代著名的歌劇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羅素。當他回憶自己的成功之路時這樣說:“是母親那句肯定的話,讓我有了今天的成績。”
②也許,卡羅素的母親從來都沒有想到過她的兒子能成為一代名人,也許根本沒有指望過靠她那三言兩語去改變兒子的一生,然而,事實上,正是她那句善意的肯定成就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歌唱家。
③美國籃球巨星喬丹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自己的籃球明星夢。一天,他把自己的夢想告訴母親,母親大加贊賞。為他有了自己的夢想向他祝賀,鼓勵他向籃球明星學習,并且經常抽出時間和小喬丹一起欣賞報紙雜志上籃球隊員們馳騁球場、飛身灌籃的矯健身影和颯爽英姿。同時,建議喬丹把那些花花綠綠的圖片剪下來,貼到房間的墻上去,便于與偶像們朝夕相伴。
④同喬丹、卡羅素一樣,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夢想是孩子對自己未來的美好設計。孩子們在談到自己的夢想時,往往會神采飛揚、美不勝收。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常常對孩子的夢想不屑一顧,甚至大潑冷水。有一個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子曾對母親說,長大了要去當艦長,而母親卻說:“瞧你那糟糕的成績,打掃軍艦都輪不到你的份兒。”孩子的夢想被母親的譏諷傷害了。如果這位母親能像喬丹、卡羅素的母親那樣認真對待孩子的那份夢想,孩子日后沒準真會成為一位出色的艦長呢。
⑤人類需要夢想。夢想是對生活積極進取的態度,對人生深深的企盼。一個人可以失敗,可以遭受挫折,可以忍受孤獨和不幸,但不可以失去夢想,沒有夢想的人生就像鳥失去了雙翼,船失去了雙漿。對孩子來說,夢想更有著無窮的魅力,具有巨大的牽引和激勵作用。夢想能使孩子在學習、工作過程中創造不輟,并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⑥面對孩子的夢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議,父母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鼓勵孩子追夢,孩子會產生強勁的內驅力,面對各種困難也會主動想辦法去克服。
⑦在孩子追夢的過程中,父母還應予以多方面的關注。比如,幫助孩子尋找夢想的偶像,和孩子討論偶像的成長史、奮斗史、成就史,明確成功必須付出辛勞和汗水,讓偶像在孩子心里生根;給孩子的圓夢計劃提供建議和支持;經常提醒孩子踐諾,在孩子懷疑夢想時給孩子鼓勵。
(選自5月27日《人民日報》)
1. 卡羅素的母親與喬丹的母親教育子女的做法有何異同?
答:
2. 全文的觀點是什么?卡羅素、喬丹的故事與文章的觀點有什么聯系?
答:
3.第⑤節運用了 的方法從道理方面進行論述,其作用是
答: 。
4.“對孩子來說,夢想更有著無窮的魅力,具有巨大的牽引和激勵作用。”根據這一觀點,為課文補充一個例子。
答:
(十)(溫州)
⑴我們每讀一本書,每見一件事,都應該多動腦筋、多思考。這樣才能在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上發現新的東西,由此鍛煉出我們敏銳而正確的觀察判斷能力;這樣才能在知識的學習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此豐富我們的頭腦。
⑵蘋果落地了,這是多么熟悉的事情,大家習以為常,并不覺得這里邊還有什么研究的話題。一天,牛頓注意了這一現象,并且提出“它為什么會落地”的疑問,他又思考,又探究,結果發現了其中包含著的“萬有引力”定律。
⑶壺水開沸,這也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瓦特卻把它當成了一個大問題來研究,并且根據其原理,發明了蒸汽機,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⑷“缺少知識,就無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會有知識。”這個格言說出了思考在知識的學習、運用、積累中是十分重要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很多知識的。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逐漸接受一些前人留下的知識,我們要充分利用自己懂得的有限知識,多動腦,多思考。思考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會發現問題,有了疑問,就會促使我們去探討、去解決。“觀察——疑問——解決問題”是獲得新知識的有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思考”,即動腦子。不動腦子也就不會提出什么疑問,沒有疑問也就沒什么需要探討、解決的東西,因而也就沒有新知識的獲得。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答:
2.文章第⑵、⑶兩段證明了動腦的好處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答:
3.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⑵段的事實材料。(30個字以內)
答:
4.第⑷段畫線句子中的“這個過程”是指什么?
答:
5.作者在第⑵、第⑶段中用了兩個事實論據論證觀點,請你再補寫一個事實論據。
答:
(十一)(安徽)
我尋求挫敗
①我一直都在尋求挫敗。
②有人出發去“征山”,我卻從來不是,而且剛好相反,我爬山,是為了被山征服。有人飛舟,是為了“凌駕”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親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歸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自我復歸拉于零的一次冒險。
③記得故事中那個叫“獨孤求敗”的第一劍俠嗎?終其一生,他遇不到一個對手,人間再沒有可以挫阻自己的高人,天地間再沒有可匹敵可交鋒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
④生來有一塊通靈寶玉的賈寶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卻發生在他擲玉的剎那。那時,他初遇黛玉,一見面,彼此驚為舊識,仿佛已相契了萬年。他在驚愕中竟把那塊玉胡亂砸在地上,那種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動人的,是真愛情最醇美的傾注。
⑤文學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陳師道一遇見黃山谷,就燒掉自己的書稿,虛心去向黃山谷學習。一個人能碰見令自己心折首俯的人,并能一把火燒盡自己的舊作,應該算是一種極幸福的際遇。
⑥《新約》中的先知約翰,一見耶酥,便屈身降志。他對人們說:“我僅僅以水為你們施洗禮,他卻以靈為你們施洗禮,我之于他,只能算一聲開道的吆喝聲。”《紅指傳》里的虬髯客一見李靖,便知天下大勢已定,于是飄然遠引。那使無數人為之傾倒的大唐盛世的李靖,我多么想見他一眼啊!清朝末年的孫中山也有如上風儀,使四方豪杰甘于俯首授命。生的悲劇原不在頭斷血流,而在于沒有大英雄可為之赴命,沒有大理想供其追求。
⑦我一直在尋求挫敗,人生天地間,還有什么比失敗更快樂的事?站在千丘萬壑的大峽谷前,感到自己渺小得像螻蟻一樣,還有什么時候能如此心甘情愿地卑微下來,享受大化的赫赫天威?曾記得一個夏夜,臥在海灘上,看到滿天繁星如雨陣如箭簇,一時幾乎驚得昏了過去,感到一種投身在偉大之下的絕望,知道人類永遠不能去逼近那百萬光年之外的光體。不過,這份絕望使我一想起來就覺興奮昂揚。試想,宇宙如果像一個窩囊廢一樣被我們征服了,日子會多么無趣啊!讀圣賢書,其理亦然。讀一些好書,仿佛看見洞照古今長夜的明燈,聽見聲徹人世的巨鐘,心中自會涌出一份不期然的驚喜,知道我雖遇魯,天下人間能人正多,這一番心悅誠服,使我幾乎要大聲宣告說:“多么好!人間竟有這樣的人、這樣的書!我連死的時候都可以安心了!因為有這樣優秀的人,有這樣美麗的思想。”此外,在印度見到特瑞沙,在非洲見到史懷哲,或是在美術館看“八大山人”、石濤,在博物院看周鼎宋瓷,都會興起一份“我永世不能追摹到這種境界”的激動。這種激動,這種虔誠的服輸,是多么難忘的大喜悅啊。
⑧如果問我此生還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那便是不斷遇到更令我心折的人,不斷探得更勾魂攝魄的美景,好讓我能更徹底地敗潰,從心底承認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1.③④段列舉的一反一正兩個例子,各說明什么道理?
答:
2.填空。
從第⑥段看,大英雄指___、___、___三人。
3.第⑦段畫線句子中,“這份絕望”是指什么?作者為什么“興奮昂揚”?
答:
4.作者“尋求挫敗”的目的是什么?請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5.本文標題是“我尋求挫敗”,但③-⑥段列舉了別人的例子,這是否有必要?請說說你的理由。(可以發表不同的見解)
答: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