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文章樣式中,說明文體是一種相對獨立的類別,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中考閱讀有關說明文的考查有兩種典型題目,一類是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另一類是材料連接題。有關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的題目,同學們在初一甚至小學的時候就接觸過一些,如“之一”、“大概”、“至少”這些表示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詞語能否刪去,并給出理由,這一類題目是有答題套路可循的,而另外一種中考常出的題目則更側重考查說明文語言與上下文的銜接與呼應,這幾年的出題頻率較高,同時也有一定難度,下面就將這兩種情況所涉及到的題目類型及答題思路做一整理,供同學們參考學習。
類型1 加點字詞有何作用?/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特點詞句,并體會。
例:近200年間,地球上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毀掉。
“近200年間”,具體而準確地強調了時間之短;“三分之一以上”,具體而準確地強調了破壞范圍之大或數量之多。
對策:(1)先定性/解釋詞語的意思
(2)準確/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類型2 能否刪除/替換為另一個詞語?并說明理由。
要求刪去的詞語多數是表示程度、數量范圍或性質的詞語,如“可能”、“一般”、“大約”等詞,看似模糊的詞語卻恰恰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這種現象叫模糊的準確。
例1:據說,這種炒豆芽有強身健體之功效。“據說”一詞能否刪掉?
“據說”,表揣測,是一種不太肯定的說法,說明這種“炒豆芽”有可能有“強身健體的功效”,當然也可能沒有,刪去后,就變成“一定有功效”,這樣說就太絕對了,缺乏一定的科學考證。所以這樣表示大概的詞,反而體現了說話的嚴謹性。
例2:森林能夠有效緩解“溫室效應”。問:“緩解”改為“消除”好嗎?
答: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輕溫室效應;改成消除意思就變為能夠吸收所有溫室氣體,使溫室效應消失。與原意不符,所以不能替換。
對策:
⑴不可以。
⑵先定性/原詞的意思或內容。
⑶刪掉或替換后的意思或內容。
⑷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科學性,改后與實際不符。
類型3 請說出某幾個字不能刪去的兩條理由。
一般這樣的語句和上下文聯系非常緊密,從意思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總結上文又可以開啟下文,或者它對于上文來講是做賓語補出主語涉及的內容,而對于下文往往做的是主語,如果刪去了下文就少了涉及的對象,所以不能刪。還有可能是作為原因或者結果出現的,刪掉則表意不明。當然,這些情況只是對常出現情況所進行的總結,這類題型出題比較活泛,做題時還有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金屬疲勞”不容忽視
①常見的金屬總是給人一種堅硬無比的感覺。其實,在各種外力的反復作用下,金屬也可以產生疲勞,而且,一旦產生疲勞就會因不能得到恢復而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2002年5月25日,華航波音747-200型客機,由臺北中正機場飛往香港途中,墜毀在澎湖外海,機上225名旅客及機組人員全部罹難。科學家經過考察和分析后判定,飛機失事主要是制作飛機的金屬材料產生疲勞斷裂而致。金屬疲勞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單就橋梁而言,僅在1938~1942年的4年時間里,世界各國因金屬疲勞而損壞的便有40座。金屬疲勞的現象同樣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生,如行走中的自行車前叉折斷、炒菜時鋁鏟折斷、挖地時鐵锨斷裂。
18.結合第①段畫線句的內容,說出“單就橋梁而言”這幾個字不能刪去的兩個理由。(2分)
答:如果刪去“單就橋梁而言”,就無法與前面的“普遍的現象”相呼應;同時使后面的“損壞”一詞缺少了涉及的對象。
(共2分。與“普遍的現象”相呼應1分,“缺少了涉及的對象”1分)
對策:(1)考慮與上下文的呼應性
(2)考慮是否是上下句的主語或賓語
(3)考慮是否是上下句的原因或結果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這些都是公式,首先要熟記于心。但答題時一定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如果只按照公式去套題干中的詞語,是不能得分的。同學們需要做的就是結合文章內容,然后按照說明文的答題思路去分步解題。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