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淵譚天
誰也沒有想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會成為2020年中國經濟的一只“黑天鵝”,它讓本來就處于下行壓力中的經濟增長再次遭受巨大的挑戰。
沖擊是顯而易見的。交通旅游、餐飲娛樂,文化體育等行業首當其沖,大幅降溫,原本消費火爆的春節,成為近年來最冷清的一個長假。為了減少疫情擴散,各地普遍推遲了企業復工的時間,工農業生產以及服務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影響。
但是,在痛心之后,對于中國經濟,相信很多人跟譚主一樣,仍抱有堅定信心。
看待事物最樸素的兩個維度:時間和空間。
我們先從時間出發:到2月2日,除湖北外,各地新增病例速度放緩,說明中央以及各地采取的嚴防死守等一系列防控措施是有效的,全國疫情目前沒有朝更壞的方向發展。
從疫情發生的時間段上看,一、二月份本來就是生產的淡季,一季度GDP在全年所占的比例在20%左右,遠小于其他季度。如果二月底前疫情能夠得到有效遏制,大部分工業企業生產受影響的主要為元宵節后的20天,而因疫情積壓的訂單通過加班趕工是可以得到彌補的。
從空間維度看,盡管31個省區市和港澳臺都有確診病例,但疫情發生的地域范圍,主要還是集中在湖北省境內。2019年湖北GDP為4.5萬億左右,在全國經濟大盤中所占比不到二十分之一,湖北省的服務業產值2萬億左右,在全國GDP中占比五十分之一。
如果結合中外歷史經驗看,我們更容易看出:疫情對經濟的沖擊通常是短暫的。
1918年美國大流感爆發,導致大量青壯年死亡,經濟陷入蕭條,但疫情消退后經濟快速恢復。
2003年“非典”期間,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三大行業,在疫情解除后1-3個月之后即恢復增長。
2016年,巴西因“寨卡”病毒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當年巴西GDP甚至從持續多年的下跌中反轉,重新回到上升通道中。
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言人賴斯表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一些不利影響只是暫時的,待疫情緩解后,相關經濟活動回到正常運行狀態,經濟是可以恢復的。
很多經濟學家愿意將此次肺炎疫情和2003年的SARS疫情相比,譚主看到的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如今的中國經濟已不是十七年前可以相提并論。
2003年,中國GDP為13.7萬億元,大約只相當于2019的七分之一,越來越龐大的經濟規模意味著抗風險的能力更強,回旋余地更大。
2003年,阿里巴巴才剛剛起步,京東商城還沒有誕生,電子商務在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2019年,網上銷售的商品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已經超過20%,線上零售業的興起為疫情時期的消費提供了可替代的渠道和有效的緩沖。
2003年,智能手機還沒被發明出來,中國能上網的計算機全國只有3000萬臺,享受寬帶服務的只有1800萬人。
而如今數字經濟興起,98%的中國人隨時隨地可以使用移動互聯網,5G開始普及,視頻會議,遠程教育、在家辦公為經濟社會在非常時期的運行提供了技術可能。
另一方面,譚主覺得同樣需要關注,這次疫情透視出中國經濟結構上的不均衡和諸多短板,這也正是下一步擴大投資和加強的重點。
2003年,中國第三產業占比還不到40%,2019年這一數字提高到53%,但其中,餐飲、批發零售等技術含量不高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就是這部分行業,恰恰受疫情沖擊最為明顯。
此外,醫療、養老服務等領域的短板如果能逐漸補齊,既擴大了內需,又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對于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無疑是長遠的利好。
就在疫情發生后,中央立即采取了果斷措施,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國家決定延長春節假期,國家發改委、央行、財政部、證監會等部委快速出臺應對方案,釋放穩定預期信號,對沖疫情影響,保證企業資金鏈、現金流的接續,維護市場穩定。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增強了人民戰勝疫情的信心。
就在此刻,疫情還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存在著眾多不確定性。從隔離這個角度上來說,防止疫情蔓延的措施越嚴格,對當下經濟活動的短期影響就越大,但這也會縮短疫情沖擊的時間。
2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提到了自己的判斷,疫情對經濟影響是階段性的、暫時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實力、物質基礎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比2003年“非典”時明顯增強,我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打贏疫情防控的阻擊戰。我們也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
最近幾天,一首《明天會更好》的老歌再次燃起熱度,被無數人傳唱,在視頻轉發的留言中,最多的是“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
簡單有力的留言傳遞的是萬眾一心的信念,疫情一定會被戰勝,中國經濟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