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0-02-19 23:37:52
2月18日,國新辦就中央企業支援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況舉行發布會上,國資委副主任任洪斌表示,在疫情抗戰一線,央企不計代價、不講條件,充分發揮主力軍、國家隊作用,全力支援保障疫情防控阻擊戰。
同時,地方也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推動企業轉產。江西方面五措并舉加快推動企業擴產轉產疫情防控物資。包括按照“先生產、后辦證”的原則,減少審批環節,組織專家為企業在廠房改造、產線調整、生產工藝等方面提供指導和服務,幫助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指導企業加強質量管控,確保產品質量符合標準要求。并加大政策支持,對擴產轉產疫情防控物資的企業,在銀行融資、貸款貼息、技術改造、穩崗補貼、資質注冊收費、財政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
天眼查數據顯示,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國有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范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此外,根據企查查專業版數據顯示,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10日,我國相關企業經營范圍涉及醫療器械、消毒產品等防護制品的新增企業數量也超過2萬家。
我國將一步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表示,大疫當前是壞事,但也倒逼我們深刻反思,國家應該大力加強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領域供給側的全面改革,解決該領域方向性問題、系統性問題、基礎性問題,讓該領域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黃奇帆說,從宏觀上來看,武漢的防疫應對問題不是湖北獨有的,公共衛生與傳染病防治領域是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后領域,甚至是盲點。從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中國公共衛生體系的短板始終沒有很好補上,整個公共衛生系統在人員、技術、設備各方面都遠遠落后,這才是導致我們缺乏防控大疫能力的根本性的原因。
的確,2015年,由復旦大學牽頭的健康領域社會風險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發布的一篇調查報告顯示,在新形勢下,我國疾控困境凸顯短板猶在。報告指出,雖然我國政府財政投入顯著增加,但疾控工作長效保障機制尚未形成。政府投入穩定性不足。數據顯示,自2002年的1.27‰到2012年的1.05‰,下降17.3%,政府投入的增長滯后于社會經濟增長速度,“財神跟著瘟神走”的現象仍然未變。
報告指出,在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導致公共職能偏廢。數據顯示,政府投入距全額投入標準仍有31.1%的缺口,機構開展有償服務現象仍然存在。
對此,黃奇帆表示,政府要擴大對公共設施的投資,提高公共衛生領域的供給質量。他認為,疫情之后,國家要加大對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設施的投資,尤其是加大公共衛生服務設施的投資。政府財政應該把原有投向基礎設施的錢,轉移一部分到公共衛生等公共設施領域里面來,提高公共衛生領域的供給質量,用這一政府消費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因此,未來我國將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認真評估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盡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
同時,從醫療衛生資源投入、隊伍培養、協同機制等各方面加強公共衛生軟硬件建設,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全面增強社會的防護意識和能力,避免小病釀成大疫。
著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全面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增強應急救援的協同性、整體性、專業性。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完善應急醫療救助機制。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從產能保障、調度機制、儲備體系各個環節不斷完善相關工作機制和應急預案,實現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目標,確保應急物資保障有序有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