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21-01-31 22:39:05
中考網整理了關于家長必讀:家長或許應該學點心理學,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茫茫宇宙中有一種神奇的生物。這種生物不玩游戲,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回回年級第一。這種生物可以九門功課同步學,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他的學習了……”近日,“有一種奇特的生物叫別人家的孩子”在微博、論壇中高頻轉發成熱帖,并引發網友集體創作熱潮,“別人體”引發網友集體咆哮。
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心理專家羅學榮表示,這是最典型的“心理偏盲”現象。人們喜歡對身邊的人和事選擇性地記憶和評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控制“心理偏盲”帶來的負面影響,少拿孩子攀比。
網絡上興起“別人體”
“這種生物長得好看,寫字好看,成績單也好看,就連他的手指甲都是雙眼皮的……這種生物每天只花10元錢都覺得奢侈浪費,這就是感動中國2011十大人物之別人家的孩子!”隨著“別人家的孩子”在網絡流行,“別人公司的員工”、“別人家的老公”等被衍生出來,形成了網絡“別人體”。
“心理偏盲心理就像戴了有色眼鏡一樣,總是對身邊的人和事選擇性地記憶和評判。最后變得愛攀比,喜歡較勁,凡事愛往壞處想;對身邊人的優點視而不見,對生活中的收獲熟視無睹。”羅學榮教授評價這種“別人體”現象時表示,在這種心態下,公司老板會認為別的公司員工更敬業,妻子會認為別人家的老公更顧家,家長會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別人的成功之路比自己更平坦。
專家表示,如果家長多讀點心理學,也許就會發現,并不是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自己心理出現了偏差。
家長會上家長竟互相羨慕
生怕自家的孩子不夠優秀,不夠出類拔萃,家長的焦慮癥也是“別人家孩子”出爐的原因之一。“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攻擊自家孩子的短處”成最常見現象。
“開家長會時,我羨慕別的家長將孩子教育得好,不過竟然也有家長說羨慕我。”來自湖南一高校的章女士家有7歲的小學一年級男生,活潑好動,讓她頭疼。沒想到的是,這個“缺點”在別的家長眼里,竟然是讓他們羨慕的優點。她告訴記者,這種相互“羨慕”讓她觸動很大。“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色彩,正因為這種差異,這個世界才這么繽紛。活潑的孩子我們嫌他鬧,安靜的孩子我們嫌他悶,家長有時候也在緣木求魚。”
湖南教育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周慶元表示,有些家長喜歡用“別人家孩子”來“激將”,這對有些孩子固然有用,但是頻繁使用,也可能“退將”,導致孩子氣餒,自信心缺失。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