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1-09-17 21:14:50
為提高自身素養,暑假里,我特別拜讀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學當老師》,很早就聽同事介紹這本書,說它是一本指導教師很好地進行教學的必讀之書。
拿到書本,書的封面印著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把本書的寫作當成一次旅程,一次縱觀古今、橫貫中外的關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從他們的酸甜苦辣中印發自己的酸甜苦辣,從他們的教育思想中生發自己關于教育的思考。《論語》是一本后書,可惜我們知道的只有簡短的幾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樣能擁有無限的感動而潸然淚下,讀書讀《論語》讀到這個份上,不要說距離我們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動起來,就是隨便哪一本現代白話文也很少有人讀到潸然淚下。不過,觀看肥皂劇倒是有不少人被編劇賺取了眼淚。單沖這一點,我們就有許多不足。無論什么事情,當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的凈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禮,把教學當成戀愛來談,可見對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這本書寫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動情地抒發自己對孔子和與后世孔子般的老師或研究者的贊賞。這種筆法很容易閱讀,本身不是考據式的評點,很自由,很個性化地解讀,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歷。這種寫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話”。走近孔子、走進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才成為可能。
本書中記錄了梁啟超、陳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無論是教育名家還是文化巨人,他們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張揚的個性,崇尚真理、擯棄世俗的傲氣。今天這樣的教師太少了,可見報道的也就是被成為“民間教改第一人”的王澤釗、南師大附屬中學著名雜文家吳非(王棟生)、復旦附中的黃玉峰老師而已。教育可以供個性張揚的教師生存的空間太少了,而個性張揚的老師大多“有一把刷子”,陳寅恪先生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為教育的缺乏寬容,窒息了這些有生命力的教師的教育生存環境,實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個性的學生!
我最欣賞的是“大教教心”這個教育理念。其實孔子并沒有直接提出這四個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時常說起。我們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義之道,不僅對他的弟子,還對那些古代君王。透過關于他的相關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學努力最終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做人”,有一顆“仁心”。這也可以說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僅把自己的“學”傳授給學生,而且將自己通過“學”培育起來的一顆“仁心”教給學生。而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贊賞并流傳至今的“孔門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的這番話,我們都非常熟悉,曾經有位哲人說過,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種行為表現,也就是說,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這番話事實上也是對孔子教弟子“學會做人”理念的延續。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欣賞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僅將孔子稱為“圣人”,還將“圣人之心”、“圣人之教”與真正偉大的`教育視為同一事物,認為教師教學、學生求學都必須“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來統攝自己的教學活動。
而孔子的“教心”,并不是教給學生一些毫無生命力的道理,他總是將自己的活生生的對于歷史的鉆研與理解教給學生,是將自己的對“仁心”的體悟傳遞給學生,他傳給學生的是一種精神力量,更是一份真誠的大愛。“孔子葬狗”的記載雖然簡潔,卻說明老師的“仁心”煥化的一個小小的行為已經成了學生最好的學習實例。
記得翻看《跟孔子學當老師》的前言時,看到這樣一句話:“當教師的,如果能收獲半點孔子的從教感受來,即可算沒有白當一回教師了。這正是我們‘跟孔子學當老師’的根本意義所在”。我覺得這句話仿佛有股強大的力量,牽引著我去探尋,關于孔子的教學行為,關于孔子與弟子之間真切的教學交流。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