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04-27 21:36:27
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隨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對外開放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2.新經濟政策
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從蘇俄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
3.赫魯曉夫改革
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執政。赫魯曉夫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經濟上進行改革,發動墾荒運動,廣種玉米,實行農產品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
4.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經濟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但是,改革的重心仍放在軍事及重工業方面。改革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輕工業產品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
5.戈爾巴喬夫改革
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開始在經濟領域進行改革,但效果不佳,1988年轉向政治領域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使人們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隨之加劇。1991年底,蘇聯解體。
相關推薦:
關注中考網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2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