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蘇省教育廳 作者:江蘇省教育廳 2022-09-01 10:56:20
中考網整理了關于2024年開始江蘇省將實施全省統一命題,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江蘇省教育廳發布關于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明確2024年全省統一中考命題。
省教育廳關于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
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
各設區市、縣(市、區)教育局: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教材〔2022〕2號)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深化我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加快構建高質量義務教育體系,現就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堅持素養導向,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總體目標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促進每一名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堅持德育為先,改進智育方式,切實加強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推進課程綜合化、實踐化;努力構建新型課程實施體系,推進考試評價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專業化發展,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打造教學新常態;努力構建新型保障體系,推進課程實施監測,以數字化建設為重點,整體提升課程教學資源保障水平。
三、重點任務
(一)優化課程設置,完善課程結構
嚴格落實課程政策,開齊開足國家課程,提高地方課程的實施質量,規范校本課程建設。
1. 自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義務教育一至九年級開設“勞動”課程,每周不少于1課時。各學校要在保證勞動課程課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推動勞動教育的整體實施,加強對學生在校內勞動的統籌,利用班級衛生、宿舍衛生、包干區、食堂志愿服務等渠道,增加學生的勞動實踐,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出力流汗”;要對學生在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勞動進行必要的規劃,與家長一起,提高學生家庭勞動的教育品質;要對學生在社區和校外實踐基地中的志愿服務性勞動、體驗性和實踐性的生產勞動,進行課程化的設計和實施,全面提高勞動育人的質量。
2. 小學一至六年級,繼續開設“科學”“道德與法治”課程,2022學年、2023學年使用現行教材,2024年秋季學期自起始年級開始使用修訂后的教材。
3. 自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義務教育一至九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每周不少于1課時。要嚴格落實教育部2017年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精神,加強學生綜合性、跨學科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可分散安排,也可以相對集中安排。要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班團隊活動、科技文體活動、課后服務、興趣小組活動等的統籌實施,提高課程整合水平。
4. 2022年秋季學期繼續在義務教育三至九年級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總課時數不少于規定要求。2023年秋季學期自小學三年級、初中七年級開始,將現有“信息技術”課程調整為“信息科技”,使用修訂教材。
5. 其他國家課程自2024年秋季學期小學、初中各課程的起始年級開始,使用修訂后的國標教材。
6. 各學校要嚴格執行《江蘇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2022年修訂·試行)》(見附件),在保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開齊開足的基礎上,推進課程的整體化實施。要規范校本課程開發,建立課程審議和審查制度。要落實教材管理政策,立足學校特色教學資源,以多種呈現方式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原則上不編寫出版教材,確需編寫出版的應報主管部門備案,按照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進行嚴格審核。
(二)推進教學改革,轉變育人方式
要堅持素養導向,落實育人為本理念,堅持把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強化學科實踐,推進教學的活動化、實踐化,加強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要堅持推進綜合學習,加強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整體理解與把握學習目標,在任務化、主題化、項目化教學方面加強研究與探索,促進學生素養提升;要堅持落實因材施教,通過教學組織方式的變革、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推進教學方式多樣化,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1. 加強基于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教學指導。2022年年底前,組織全省教科研人員、骨干教師和高校專家,完成《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教學指南》的研制,幫助教師準確、科學、全面地把握課程標準,建立學科教學規范,推進教學改革,提高課程實施質量。
2. 分層、分類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根據課程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準確把握課堂教學改革的總體方向和實施要求,在全省層面對課堂教學改革進行總體指導,打造教學新常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把教學改革作為高水平、高質量實施課程方案、課程標準的中心工作,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推進改革。
文化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要堅持以學習任務為中心,改變機械灌輸、死記硬背的偏向,組織學生在目標引導下,完成主題式、項目式的學習任務;體育與健康課程要貫徹落實教育部《<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教體藝廳函〔2021〕28號)精神,通過教學改革,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要在省、市、縣三級組織教學改革試點工作,堅持“教會、勤練、常賽”,進一步明晰體育的價值、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藝術類課程要堅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改變單純注重知識和技藝的傾向,培養學生藝術素養,保證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勞動課程要以學生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為中心,注重動手實踐、手腦并用,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在“出力流汗”的過程中,習得勞動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品質,感悟和體驗勞動價值,培育勞動精神;各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課時要不少于本學科課時總量的10%,活動組織要充分體現綜合化、實踐化特征,讓學生在綜合運用的過程中發展學科素養。
3. 充分發揮省、市兩級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的示范作用。要切實以育人方式轉變為中心,在對項目建設經驗進行總結提煉的基礎上,加強經驗推廣,形成江蘇特色。
4. 進一步發揮教科研工作在推進教學改革中的作用。要加強教科研機構的自身建設,建立教科研人員的專業標準,推動教科研方式的轉型。教科研人員要圍繞新方案新標準的實施,抓住重點、難點問題,通過教科研活動組織方式改革,幫助每一個教師高水平高質量實施課程,實現專業成長。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各地各學校要充分關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與現行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在整體結構、具體要求方面的差異,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
1. 規劃隊伍建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會同地方編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針對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全面開設問題,藝術課程內容的增加問題,原有的體育與健康、藝術、信息技術以及其他課程專任教師不足問題,解決民辦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隊伍建設問題,在全面、科學測算的基礎上,以學校為單位抓緊形成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并付諸實施,切實解決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和可能存在的總量不足問題。
2. 促進專業發展。各地各學校要根據新方案新標準,提高教師專業培訓、專業發展的針對性、實效性。要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在職教師培訓的范圍,增加專項培訓內容,幫助教師切實解決在開設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等新設課程,常態化實施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進課程教學綜合化、實踐化,以及在組織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等方面存在的專業能力問題。要與師范院校共同合作,增加相關課程的師資培養計劃。在普通高校畢業生報考教師資格時,要增加相應的專業類別,抓緊解決專業教師不足問題。
(四)強化課程資源建設,支持保障教學改革
要通過課程資源建設,推進義務教育現代化,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 注重專用場館、設施設備以及實驗室、圖書館建設。科學課程的加強、理科實驗要求的提高、藝術課程內容結構的改變、體育課程課時的增加、勞動與信息科技課程的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及所有課程對綜合化實踐化教學要求的強化,對各類教學條件的改善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和學校要以課程實施為中心,及時調整基本條件建設的方向和結構,切實保障新課程政策得到全面、充分、準確的執行。
2. 推進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地方和學校要進行專門的規劃,對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課程資源進行配套和延伸式的開發,充分利用國家平臺,提高課程實施的均衡化水平,提高課程實施質量。要進一步豐富地方和學校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在已有線上教學資源開發的基礎上,努力構建國家、地方和學校一體化的、相互協調和補充的整體資源格局。要以教學改革為中心加強現代技術的應用,加強數字化教材的研究、開發和創新。在國家數字化學科資源的基礎上,開發國標教材的數字化載體;根據新方案新標準,修訂體育與健康、藝術、勞動、信息科技(信息技術)、心理健康教育等現有教材,加強課程資源的立體化多樣化建設;以數字化為主要形式,推進校本課程資源的迭代升級。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