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09-04 18:52:22
孔子
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生平言論、活動記錄在弟子或再傳弟子編成的《論語》中。孔子的中心思想主要為:“仁”、“禮。“仁”即仁者愛人,要推己及人。“禮”是社會生活中的禮儀和制度。孔子在中國歷史上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是歷史上最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主張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被尊稱為“至圣先師”。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成就
孔子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被尊稱為“至圣先師”。孔子在中國歷史上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設杏壇講學授徒,整理了六經為教材,以六藝為教學內容。其次,他打破了教育史貴賤貧富的等級觀,提倡“有教無類”,學生眾多,史稱弟子三千。再者,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至今為世人所稱頌和沿用。孔子對教育的貢獻和影響延續至今,是當之無愧的“萬世師表”。
孟子
名軻,字子輿,鄒國人。春秋時期大思想家,繼承和發展儒家學派的第二位儒學大師。其思想集中反映在他與弟子共同編寫的《孟子》中。孟子主張“性善”和“良知”,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恥之心、是非之心。在政治上,又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主張民貴君輕,強調人民在國家政治結構中的地位,后世常把儒家學說稱為“孔孟之道”。
荀子
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其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一書。荀子主張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在政治上荀子主張法制和強化君權,但重視民的作用,認為”君舟民水”。荀子還提出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老子
中國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曾為周“守藏室之史”,后隱退著《道德經》一書。他把宇宙萬物的本體看做“道”,認為它是產生整個物質世界的總根源。他在觀察社會和自然變化時,又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兩方面的對立之中。政治上他主張“無為”,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回到“小國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后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莊子》一書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學思想。莊子的思想核心是自然無為,同樣把“道”作為自己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他在《齊物論》、《逍遙游》等名篇中,表達了他超然物外的哲學思想。
墨子
墨子,名翟,魯國人,墨家創始人。戰國時期大思想家、軍事家。墨家與儒家并稱兩大“顯學”。由他弟子編稱的《墨子》,是墨家學派的代表作。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所以墨家學說更多地代表了下層勞動者的利益。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觀點,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墨家學派在自然科學方面,比如幾何與力學,同樣做出了突出成就。
韓非
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稱韓非子,荀子的學生。備受秦王嬴政賞識,但遭李斯妒忌,被害。著有《韓非子》一書,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韓非將“法”“術”“勢”三者合為一體,成為發家的集大成者。
朱熹
朱熹,字元晦。南宋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世稱“紫陽先生”。朱熹建立了完整的理學體系,以“理”“氣”解釋宇宙和人生。他的學說被稱為“閩學。朱熹把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詞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