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2-10-18 19:29:46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日本:
1.日本是太平洋西北的島國,領土中的4大島是指北海道、本洲、四國、九州等島嶼(讀圖)。
2.自然地理特征:
A.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神戶、橫濱);
B.地表崎嶇,多火山(如富士山)地震(處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C.海洋性季風氣候;
D.礦產貧乏、森林豐富、水能豐富。
3.日本經濟發展條件評價:有利條件----充足的勞動力、科技水平較高、良港眾多,海運發達;不利條件------礦產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
4.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加工制成工業品,再大量出口。
5.工業分布--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原因:便于利用發達的海運,輸入原料和燃料,輸出工業產品)
6.主要貿易對象:美國、西歐、東亞和東南亞地區。
7.漁業發達(北海道漁場,成因與寒暖流交匯有關),農業單產高(農業地域類型為水稻種植業,集約化程度高。農業單產雖高,但由于人多地少,農產品仍需要進口)。
8.日本民族構成單一,大和民族占絕對優勢,日本文化既有濃厚的大和民族的傳統色彩,又有強烈的現代氣息,是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首都(最大的城市)--東京(在關東平原)。
東南亞:
1.位置(讀圖)
經緯度位置:絕大部分為熱帶,重要經緯線:100ºE、120ºE,10ºS、赤道、20ºN。
海陸及交通位置:亞洲東南部,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溝通并縮短了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程。
2.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3.熱帶氣候與農業:中南半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馬來群島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農業地域類型為水稻種植業,區位優勢:高溫多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且水稻種植歷史悠久。
濕熱的氣候,使其成為世界橡膠(泰國)、油棕(馬來西亞)、椰子(印尼)和蕉麻(菲律賓)最大產地。
4. 地形、河流與城市:
中南半島:地勢北高南低,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河流上游富水能,下游兩岸多沖積平原,農業發達,(水能與農業發達的原因分析)大城市(如河內、金邊、萬象、曼谷、仰光)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湄公河為世界著名的國際性河流。
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平原狹小,多火山地震(成因)
5.居民絕大多數為黃種人,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東南亞有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眾多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印度: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讀圖)
⑴經緯度位置:70ºE、90ºE,10ºN、30ºN,
⑵海陸位置:喜馬拉雅山以南,瀕臨印度洋。
⑶在我國西南,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人口僅次于中國,居世界第二位。
2.氣候與河流:
⑴氣候:地處熱帶、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冬季時盛行東北風(海陸熱力差異)—旱季,夏季時盛行西南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雨季。由于夏季風不穩定,導致水旱災害頻繁。
⑵河流:恒河(河口在90ºE、23º26′N)、印度河(部分)
3.自給有余的糧食生產: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綠色革命”使印度的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余糧可供出口。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氣候較濕潤的沿海平原,小麥主要分布在高原內部。主要經濟作物有黃麻(世界產量第一)、棉花(產量世界第二)。
4.發展中的工業:煤、鐵、錳等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鋼鐵工業。加爾各答-印度最大的麻紡織中心(靠近黃麻產地),孟買-印度最大的棉紡織中心(靠近棉花產地)。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硅谷”,首都是新德里。
俄羅斯:
1.國土遼闊:
⑴經緯度位置:40ºN—70ºN,緯度高,屬北溫帶和北寒帶。經度 20ºE—60ºE—180º—170ºW,東西跨度大,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是面積最大的國家。
⑵海陸位置:亞歐大陸北部,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地跨亞歐兩大洲,傳統上屬于歐洲國家。
⑶地形:①特征: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高原為主。
②地形分布(由西向東):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地形區分界線:烏拉爾山(60Eº)、葉尼塞河、勒拿河。
⑷氣候:大部分位于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含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此氣候特征為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溫暖而短促,降水少。
補充:世界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南極洲,北半球1月份最冷的地方是西伯利亞(奧伊米亞康)。
⑸河流、湖泊:
北冰洋水系的三大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水量與水能均豐富、冰期長,不利于航運)
伏爾加河(俄羅斯的“母親河”):內流河,南流注入里海,歐洲最長,水能豐富,航運價值高。
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1620米,位于中西伯利亞地區。
注:世界上最大湖泊-蘇必利爾湖(冰川侵蝕);海拔最低的湖:死海(-400米)成因:斷層陷落
2.自然資源豐富,工業發達
⑴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自給的大國之一。(森林、水能也豐富)
⑵主要礦產地:鐵--庫爾斯克,煤--庫茲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庫。
⑶工業特點:部門齊全,以重工業為主。
工業區
工業部門
發展條件
圣彼得堡工業區
石化、造船、電子、航空及多種輕工業
所需原料、燃料主要需輸入
莫斯科工業區
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
庫爾斯克鐵礦,仍需輸入原料燃料
烏拉爾工業區
石油、鋼鐵、機械
煤、鐵、石油及多種有色金屬豐富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重工業、新興軍事工業、
煤、有色金屬等豐富
3.發達的交通
⑴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和管道運輸均很發達,但以鐵路運輸為主。
歐洲部分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的密集鐵路網,亞洲部分鐵路網較稀疏,但有第一亞歐大陸橋:莫斯科向東到符拉迪沃斯托克。
⑵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沿岸海港;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唯一的不凍港;圣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中東:
1.長期的熱點地區:
⑴經緯度位置:30ºE-60ºE,20ºN-40ºN
⑵熱點成因:因歷史、文化、宗教、資源和其在世界上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為世界熱點地區。
2.三洲五海之地:“一二三四五”即:一條運河—蘇伊士運河;兩大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洲—亞洲、非洲和歐洲;四條海峽—直布羅陀海峽、土耳其海峽、曼德海峽和霍爾木茲海峽;五海—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3.豐富的石油資源
⑴地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
⑵分布:主要在波斯灣及沿岸地區,如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等。
⑶出口: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
4.自然環境:地形--以高原為主,平原面積狹小。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氣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旱。河流:河流稀少,水資源短缺,這對中東地區影響很大。
5.文化差異:白種人種,民族為阿拉伯人為主,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中東問題的關鍵是阿以沖突,阿以沖突的焦點是巴勒斯坦地區。
歐洲西部:
1.地理位置:
⑴經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35ºN-60ºN度之間,屬北溫帶;0º-20ºE;
⑵海陸位置: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2.自然環境:
⑴輪廓:海岸線曲折,多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及伊比利亞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多內海(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部的地中海和東南部黑海)、海灣(比斯開灣)和邊緣海(北海)。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⑵地形:①特點:海拔最低,以平原為主。②分布:A 中部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以萊茵河為界);B山地:北部是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③冰川作用顯著:冰斗、角峰、U形谷、峽灣(挪威西海岸)、冰蝕湖(芬蘭)。
⑶氣候: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成因:A大部分屬溫帶氣候,B西臨大西洋,輪廓破碎,受海洋影響大,C地處西風帶,D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增濕,E中部為平原,山地在南北兩端,有利于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從西向東海洋性減弱大陸性增強,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地中海氣候。
⑷河流:①特點:河網密布,水量充沛,河流較短。②主要河流:多瑙河(東流入黑海,流經九國)、萊茵河(北流入北海,流經德國魯爾區)。河流之間多運河相通,形成便利的內河航運網。
3.國家和居民: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主要國家的地理位置及首都);以白種人為主,人口稠密,但卻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地區。
4.經濟:
⑴貿易:對外貿易發達,在世界商品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德國最為重要。
⑵工業發達,本區工業中心多(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分布密集,呈“十”字型。
⑶農業:本區農業發達,畜牧業在農業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與溫帶海洋性氣候有關)。荷蘭、丹麥等國是世界著名的乳畜大國,英國、挪威等國漁業發達(臨近北海漁場),法國種植業發達。
⑷本區旅游業發達,旅游資源豐富(風景名勝,人文景觀)。
5.歐盟:區域性組織,加強了歐洲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系,提高了歐洲國家的國際地位。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地理位置:
⑴經緯度位置:10ºW—40ºE,30ºS—20ºN
⑵海陸位置:西臨大西洋,東臨印度洋(注意幾內亞灣、好望角、莫桑比克海峽的位置)。
2.自然環境
⑴地形:以高原為主--“高原大陸”,東非大裂谷,最高峰--氣力馬扎羅山;剛果盆地。
⑵河流、湖泊:剛果河(流量大,水能豐富),非洲最大湖-維多利亞湖,最深湖—坦噶尼喀湖。
⑶氣候:“熱帶大陸”,以熱帶草原氣候(面積最大,干季—信風帶,濕季—赤道低氣壓帶)、熱帶雨林氣候為主(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因受地形影響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
3.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即過分依賴某一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的經濟。初級產品是指礦產、木材、牲口、經濟作物等工業原料或半成品。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這些國家正在努力發展民族工業和多樣化的農業或旅游業,以改變本國經濟依賴于單一產品的局面。形成單一經濟的根源是由于長期受殖民主義統治,工業不發達。
4.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1)黑種人的故鄉,人口自然增長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超過糧食增長率,許多國家糧食不能自給;不合理開發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2)解決問題途徑: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質;保護自然環境,減輕自然災害;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解決食物短缺問題。
澳大利亞
1. 地理位置:
⑴經緯度位置:10ºS--45ºS之間,南回歸線穿過中部。120ºE—150ºE之間
⑵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
2.自然環境:
⑴地形: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
東部山地---大分水嶺,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沙漠分布廣,鐵礦豐富。
四類島嶼:大陸島、珊瑚島、火山島(夏威夷群島)、沖積島(上海的崇明島)。
⑵氣候
①分布特點:呈半環狀分布。
②主要類型:A.熱帶雨林氣候(成因: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增溫增濕,東南信風受大分水嶺的抬升形成地形雨,);B. 熱帶沙漠氣候(南回歸線附近,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西部受西澳大利亞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C.熱帶草原氣候;D地中海氣候;E.亞熱帶濕潤氣候;F.溫帶海洋性氣候。
⑶河流、湖泊:墨累河---源于大分水嶺西側,注入印度洋。北艾爾湖:—16米。
⑷資源:
礦產:西部高原豐富的鐵礦、東部山地的煤
特有動物:鴨嘴獸、袋鼠、樹袋熊(動物古老的成因)
3.經濟
⑴農業:“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農業地域類型以混合農業為主,畜牧業發展條件--氣候溫和,草場豐富;地勢平坦,地下水資源豐富;種植業---小麥。主要出口農產品:小麥、羊毛
⑵工業:“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工礦業發達
主要工業部門:采礦業、冶金、機械制造業。
⑶服務業已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
4.居民、城市
⑴居民:以白種人為主;人口數量少,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原因:氣候、海上交通、歷史等)。
⑵城市:堪培拉--首都;悉尼--最大的港口城市及工業中心,著名的悉尼歌劇院
美國
1.位置、范圍
⑴范圍:本土48個州,以及兩個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面積930萬平方公里,第四。
⑵經緯度位置:本土位于30ºN—49ºN之間,屬北溫帶;阿拉斯加州位于北寒帶,夏威夷州位于熱帶。本土經度在120ºW--100ºW--80ºW之間,阿拉斯加和夏威夷170ºW--140ºW;
⑶海陸位置:美國本土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阿拉斯加北臨北冰洋。
2.自然環境
⑴地形: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西部為落基山脈,中部為中央大平原,東部為阿巴拉契亞山脈。
平原面積占國土的一半以上,耕地廣大,約占世界耕地的10%,有利于農業生產。
⑵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年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減少。
⑶河流、湖泊: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提供灌溉、航運之便。其中密西西比河為世界第四長河,
五大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冰川作用形成),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淡水湖。
⑷資源豐富:礦產(五大湖西部的鐵、阿巴拉契亞山區的煤、墨西哥灣的石油)、森林、草原。
3.居民和經濟
⑴農業: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程度高,地區生產專門化(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區、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區----利用地圖記住其分布。)。其中小麥區和玉米帶是商品谷物農業的代表,其有利條件: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形、土壤、水源、氣候)、交通便利、地廣人稀、工業發達、先進的科技。美國是世界上出口農產品最多的國家。
⑵工業: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三大工業區中,東北工業區以傳統工業為主,工業中心有紐約、芝加哥、匹茲堡、底特律;南部工業區以航天工業為主,工業部門包括石油、宇航、飛機、電子,工業中心---休斯敦;西部工業區以電子工業為主,工業部門包括宇航、電子、飛機,工業中心---舊金山、洛杉磯。舊金山東南的硅谷是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⑶居民:白種人為主,另外還有黑種人及其他有色人種,是地廣人稀的國家,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城市人口比重高(70%以上),人口主要從東北部向南部和西部遷移。
4.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也是世界上最大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資源需要大量進口。
巴西:
1. 位置與面積
⑴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熱帶);
⑵經度位置:大部分在70ºW--40ºW之間;
⑶海陸位置:東臨大西洋;
⑷面積:拉美面積最大國家,世界第五。
2. 居民:拉美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分布不均,城市化水平高;白種人占一半多,其次為混血種人及黑種人,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多信仰天主教。
3. 自然條件:(1)地形: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平原、巴西高原—世界最大高原;
(2)氣候: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氣候(世界最大)、巴西高原--熱帶草原氣候;
(3)河流:亞馬孫河—世界流量最大的河流;
(4)資源:熱帶雨林豐富、礦產(尤其是鐵礦)、水能(伊泰普水電站)豐富。
熱帶雨林:具有巨大的環境效益,但破壞嚴重(修路、采礦、毀林開荒)。
4. 經濟:⑴農業:以熱帶種植園農業為主,咖啡、甘蔗、柑橘產量居世界第一;
⑵工業:工業部門--鋼鐵、造船、汽車、飛機制造;工業分布:東南沿海—圣保羅、里約熱內盧。
5. 城市:首都—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原巴西首都)、圣保羅(南美最大)。
極地地區
1.南極地區
⑴位置
①經緯度位置:南極圈以南,主要指南極洲,跨360個經度,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大洲。
②海陸位置:三大洋環繞--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陸:20ºE的非洲、120ºE—150ºE的大洋洲、60ºW南美洲
③交通位置:未來南半球各大洲間橫越南極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間基地。方向判定、航程計算
⑵地形:海拔最高,“冰雪高原”。
⑶氣候:特點---酷寒、干燥、烈風;成因:緯度高、海拔高、冰雪反射、極地冷高壓控制、西風漂流(寒流)阻隔。
⑷資源:淡水資源--冰川水、礦產資源--煤、鐵豐富、生物資源--企鵝、磷蝦、海豹、鯨等。
2.北極地區
⑴位置:北極圈以北,以北冰洋為主體,被亞、歐、北美三大洲環繞。緯度最高的大洋。
⑵氣候:終年嚴寒,降水比南極多,風速也遠不及南極。
⑶代表生物:北極熊、海豹。
3.科研寶地:南極的長城站和中山站(經緯度差異、最佳考察時間)、北極的黃河站。
4.極地的保護:《南極條約》,日本捕鯨。
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30°-45°N,130°-145°E,東九區。櫻花之國、火山地震之國
圖片
⑴自然地理:
①東亞島國:太平洋西側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海岸曲折,港灣優良—橫濱、神戶最大海港。
②多山地形: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③溫濕氣候:溫帶季風、亞熱帶季風,海洋性強,夏秋遭臺風。
④礦產貧乏,森林水力豐富。
⑤地狹人稠,人口超億,東西融合的文化。
⑵發達的經濟:與美國、歐盟并列成為工業最發達的三極。
①發展條件: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發展海上航運。礦產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利用其便利海運、發達科技、高素質勞動力和高效率管理,加工原料,出口高品質工業產品,開拓國際市場—貿易對象有美、中、歐,是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最快國。
②主要工業部門:鋼鐵(鋼鐵出口國,鐵礦石來自澳.巴.印,福山是臨海型鋼鐵基地)、汽車(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三菱)、造船(長崎造船廠)、電子(“硅島”)、化學、紡織。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工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小地區,東京-橫濱、大阪-神戶、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業區(三灣一海)。布局在沿海,便于原料、燃料的運進,產品的輸出。新興工業向新區發展:如本州島的東北部和九州島,出現“臨空型”布局。筑波城是新興科學城。京都和奈良是著名古都和文化旅游城。
③水稻、蔬菜和水果、養畜業是日本農業三大支柱。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北海道漁場。農業因為人多地少,側重于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平原地區產稻米,并能自給,丘陵地區栽培果樹和蔬菜,但仍大量進口。
印度:10°-30°N,70°-90°E,東5.5區。
圖片
(1)世界文明古國:南亞面積最大(近300萬),人口次于中國(9億多)。印度教徒80%,佛教徒不多。
(2)農業:平原高原為主的地形,耕地面積占一半以上(亞洲面積最大);熱量充足,降水豐沛,水旱災害多發。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水稻:降水豐沛的東 北部和半島兩側沿海;
小麥:降水較少的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
棉花:有肥沃黑土、降水較少、陽光充足的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地勢低平、氣候濕熱的恒河三角洲;
茶葉:產量居世界首位,分布在東北部的雨水充足、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
(3)發展中的工業:資源豐富,礦產主要有煤、鐵、錳,鋁土、云母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獨立后: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工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腦軟件在世界占重要地位。
(4)城市:
①首都新德里:位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
②加爾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
③孟買: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
埃及:20°-30°N,25°E-35°E,東2區。
金字塔之國、棉花之國。
⑴領土:跨亞非兩洲,位于非洲東北部,西奈半島屬埃及領土。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境內90%以上是沙漠(撒哈拉沙漠),尼羅河沿岸形成綠色長廊。
⑵尼羅河作用:全長6600,世界最長,源于東非高原,注人地中海。上游叫白尼羅河,在蘇丹喀土穆匯入青尼羅河。歷史上定期泛濫-每年8月,青尼羅河水匯入泛濫,人們遷往高處,10月以后退水,在肥沃土地上種棉.麥.棗椰等。
⑶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開羅在尼羅河三角洲頂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是埃及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塞得港蘇伊士運河口港口。
⑷經濟:傳統出口商品長絨棉(產出量世界首位),現在經濟支柱是石油、運河、僑匯、旅游收入(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盧克索神廟、神秘木乃伊、象形文字、天文歷法、尼羅河風光)。
德國:48°-54°N,8°-12°E,東1區。10°E和50°E是東西和南北中分點
圖片
⑴處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鄰國有9個國家。
⑵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北部是北德平原(土壤貧瘠、粗放牧業、人口較稀);中部是谷地寬廣的山地,宜于農耕和放牧;南部是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河谷盛產啤酒花。
⑶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世界第三經濟強國、第二貿易大國:
發展有利條件:豐富的煤炭(魯爾、薩爾區)、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萊茵河)、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⑷工業分布: 分布較為均衡,重工業發達,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周圍發展宇航、飛機、微電子。
傳統工業區魯爾區的區位優勢是:豐富的煤,離洛林鐵礦區近。充沛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市場。
魯爾區衰落原因有: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于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煤炭、鋼鐵是基礎,衰落也最明顯。
②世界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方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綜合整治措施有: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發展科技,繁榮經濟。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⑸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于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俄羅斯:莫斯科屬東3區。跨170多個經度,約11個時區。20°E-180°E;50°N-80°N
圖片
(1)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的傳統歐洲國家,1700萬km2。歐洲部分面積只占1/4,但是其政治經濟中心地區。與14個國家相鄰。100多個民族,信奉東正教。
(2)地形:較為平坦,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3)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4)河流: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俄最主要的內河航道,被俄羅斯民族稱為母親河。西伯利亞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水能豐富,封凍期長。貝加爾湖是世界最深湖。里海世界最大湖。
(5)自然資源很豐富:礦產地有庫爾斯克鐵礦、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烏拉爾山區有色金屬豐富,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水能儲量僅次于中國,是世界資源能自給的國家。80%的資源在北亞。
(6)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有四大工業區,多建在資源產地,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列寧格勒)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鋼鐵、機械),新西伯利亞工業區(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7)不穩定的農業: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谷物大量進口。
(8)交通和城市:以鐵路運輸為主,以莫斯科為中心放射狀分布,還有西伯利亞大鐵路和貝阿鐵路(構成第一亞歐大陸橋)。
首都莫斯科:是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圣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威):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伊爾庫茨克,位于貝加爾湖畔。
美國:25°N-49°N,120°W-75°W
圖片
國土組成:本土48個州,1個特區,還有阿拉斯加州(最大州)和夏威夷州(有檀香山)。
(1)優越的自然條件:
①有利的位置——本土都在溫帶(南部為亞熱帶),阿拉斯加在高緯度, 屬于寒帶和亞寒帶,夏威夷在熱帶。
②便利的海運——本土三面瀕臨海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眾多的良港。
③優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平原面積占全國面積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的10%,氣候具有多樣性,水熱組合較好。
④龐大而完整的水系——密西西河和五大湖為灌溉、航運和發電提供便利,是世界第四長河。
⑤礦產、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工礦業、農牧業條件優越,是世界最大礦產生產國。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礦產地有:阿巴拉契亞北部、西部的煤,五大湖西部的鐵,德克薩斯州內陸及墨西哥沿岸的石油。
不利的條件有:缺乏熱帶氣候,成為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進口國;西部高原山間盆地的干旱區需要灌溉水源;有冬季寒潮、霜凍,夏秋颶風等氣象災害,西部多地震。由于資源的高消費和浪費仍大量進口鋼材等產品,也是世界進口石油、礦產最多的國家。
(2)多民族國家和種族間的不平等。人口2.7億,白種人占80%以上,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有華人聚居,人口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區域,東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原因:東北部氣候濕潤,交通便利,港口優良,殖民者最先到達,是世界工業最發達、金融貿易區)。近幾十年來,人口由東北部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遷移(原因是:南部、西部新興工業的興起,提供多種就業機會;陽光充足,環境優美潔凈;旅游業的發展)。
(3)農業生產特點:現代化和專業化,是農業大國,農產品輸出最多的國家,但熱帶農產品需進口。農業實現高度機械化,勞動生產率高。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分為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帶等,便于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
(4)發達的工業:工業現代化程度高,是輸出工農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本國消費量大,是世界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并且進口大于出口。美國在中國的品牌有:麥當勞、肯德基、微軟、摩托羅拉、寶潔、通用、沃爾瑪等。由于西歐、日本的興起,其經濟地位在下降。
(5)三大工業區:以落基山為線分為①東北部地區(開發最早,煤鐵資源豐富,運輸便利,平原土壤肥沃;集中了鋼鐵、汽車、化學等部門);②南部地區(有新興的石油、飛機、宇航、電子等工業);③西部地區(地域最廣,礦產資源豐富,宇航、電子、飛機發展快,加利福尼亞州最發達)。
(6)美國各工業部門:能源-石油消費量占世界1/3,火電占全國的80%,核電發電總量世界第一。
鋼鐵-匹茲堡曾是“鋼都”,后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布法羅興起。
機械-是美最重要工業部門。底特律是汽車城,洛杉磯、亞特蘭大也是中心。航空航天-洛杉磯、西雅圖是飛機制造;休斯敦是宇航中心,卡納維拉爾角是火箭發射基地。
(7)主要城市:
①紐約-美國最大城市,最大工商業、金融、貿易中心和港口,聯合國總部所在地。自由女神像是標志,市中心在曼哈頓島上,華爾街是金融街。大西洋岸有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等“波士華”城市帶。
②華盛頓-政治中心,有白宮、國會大廈,70多萬居民,黑人占70%(黑人比例最高城)。
③芝加哥-中部地區最大城市,密歇根湖南部,有機械、鋼鐵、肉類加工。
④休斯敦-南部最大城,全國最大石油工業、煉油中心,發展石化、宇航中心。南部還有重要港口新奧爾良,重要城市伯明翰、達拉斯、亞特蘭大,佛羅里達的邁阿密。
⑤舊金山-美國華人最多城市,東南面的硅谷是微電子工業中心。
⑥洛杉磯-西部最大城市,附近有好萊塢影城。
巴西: 西3區,70°W-40°W,0°-南回歸線
(1)國土廣大的熱帶國家:大部分位于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東臨大西洋,世界上占有熱帶最大的國家,拉美、南半球面積最大的國家。有亞馬孫平原(1/3)和巴西高原(2/3)兩大地形區。
(2)人口和城市分布:在東部沿海,白種人占一半稍多,通用葡萄牙語,信仰天主教,人口1.5億。
(3)拉丁美洲最發達國家: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咖啡王國、甘蔗、香蕉、劍麻產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大量出口,小麥進口。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多分布在東南部鄰近鐵礦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羅、里約熱內盧地區。缺少煤、石油;水能豐富,90%來自水電;還進口石油、用木材木炭作能源,用甘蔗生產酒精代替石油。巴西和巴拉圭建成了目前世界最大的伊泰普電站。
城市:首都巴西利亞是新建城市,巴西高原上,政治中心。最大城市圣保羅,最大港口里約熱內盧。
澳大利亞:東10區。115°E-155°E 10°S-40°S
(1)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世界獨占一塊大陸的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等島嶼,地廣人稀、居民以英裔為主,通用英語。
(2)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東部-大分水嶺,全國最大河流墨累河發源在其西側,注人印度洋。東北海岸有大堡礁和紅樹林。
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國面積一半,氣候干燥,廣布沙漠。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勢最低處艾爾湖,自流水鹽度高,不宜農田灌溉,可作牲畜飲水。
(3)特有動物種類:具有古老性和獨特性,如袋鼠、鴯鹋、鴨嘴獸。羊等牲畜是從歐洲引入。
成因探究:澳大利亞大陸位置孤立,自然條件單一,動物演化緩慢。
(4)人口城市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和西部內陸地區人口少。原因:東南沿海氣候溫和濕潤、宜人,交通便利,開發早,工農業發達。東北部濕熱,大堡礁不利建設港口,利于發展旅游業。
(5)現代化的農牧業和工礦業:羊毛、小麥出口著名,煤和優質鐵礦石出口多,被稱為“騎在羊背上、坐在礦車上、拿著麥穗的國家”。種麥區主要在墨累河-達令河流域,種麥、養羊混合經營。目前,服務業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經濟支柱。
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第二大城市墨爾本,西部有印度洋岸港口珀斯。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