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來源 作者:中考網整合 2022-12-22 09:44:55
中考網整理了關于初中生課外讀物推薦:《名人傳》,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內容簡介:
此傳記里的三人,一個是德國的音樂家貝多芬,一個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畫家、詩人米開朗琪羅,另一個是俄國作家、思想家、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雖然各自的事業(yè)不同,貢獻不同,所處時代和國家也不同,但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領域里的偉人。他們在肉體和精神上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為創(chuàng)造不朽的杰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們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慘,或由內心的慌感矛盾,或三者交疊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他們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們的信心。貝多芬供大家享樂的音樂,是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米開朗琪羅給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淚的凝聚。
作者:
羅曼·羅蘭( 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 --- 1944年12月30日 ),法國近代著名文學家、傳記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1867年出生于法國中部,1880年全家遷至巴黎。他于1889年畢業(yè)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史學系,不久來到羅馬讀研究生。從羅馬回來后,在巴黎大學教藝術史,從此開始了寫作,從1898年開始發(fā)表作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羅蘭定居在日內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國環(huán)境,寫出了一篇篇反戰(zhàn)文章,他的立場受到了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等人的指責,但他沒有屈服。1915年,獲得了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由于法國政府的反對,結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學院才正式通知他這一決定。羅蘭將獎金全部贈送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羅蘭與法朗士及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行動,他公開宣稱:“我不是布爾什維克,然而我認為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是偉大馬克思主義的雅各賓,他們正在從事宏偉的社會實驗。”
1935年6月,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了蘇聯,并與斯大林見面。1937年9月,羅蘭在故鄉(xiāng)克拉木西小鎮(zhèn)附近購買了一座房子,隔年五月底從瑞士返回故鄉(xiāng)定居。1940年,德軍占領巴黎,羅蘭本人被法西斯嚴密監(jiān)視。1944年8月,納粹敗退,巴黎解放,羅蘭重獲自由。
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去世,享年78歲。
推薦理由:
你只要打開羅曼·羅蘭的《名人傳》,生命的烈火就會撲面而來。
當初生的音樂節(jié)只知訓練和技巧,而忘了培養(yǎng)心靈的神圣工具的時候,這部《貝多芬傳》對讀者有更深刻的意義。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去除羅曼蒂克的幻想,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承受殘酷的命運,有抱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且自私的民族:這是我15年前初次看到《貝多芬傳》時所得的教訓。
——傅雷《傅雷譯文集》
耳聾,對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灰,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灰。整個的世界的死灰了而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還重造那已經死灰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不但為他自己,而且為著人類,為著“可憐的人類”!這樣一種超生和創(chuàng)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種無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在死亡包裹著一切的大沙漠中間,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給你一片水草!
貝多芬的力所推動的是什么?鍛煉這股力的烘爐又是什么?——受苦,奮斗,為善。
——傅雷《貝多芬與力 》
相關推薦:
2023年全國各省市中考報名時間匯總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