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1-16 16:19:17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懷念之情 。
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又不時穿插著幽默和諷喻;形象生動,格調明朗,有強烈的感染力。
作者介紹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分篇簡介
⑴《狗·貓·鼠》描寫了作者仇貓的原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⑵《阿長與山海經》記述作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表達了對她的懷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圖》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的可憐的悲慘處境。
⑷《五猖會》以趕會為背景,描寫了封建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摧殘。
⑸《無常》通過描寫無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達了舊時代中國人民絕望于黑暗的社會,憤慨于人世的不平。
⑹《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作者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嚴格但不乏樂趣的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
⑺《父親的病》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⑻《瑣記》回憶了隔壁家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的衍太太,描寫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
⑼《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及他決定棄醫從文的原因,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切的懷念。
⑽《范愛農》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舊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介紹
《朝花夕拾》中出現的六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長媽媽)、恩師(藤野先生)、朋友(范愛農)、父親和鄰居(衍太太)以及兒時的私塾老師(壽鏡吾)。
長媽媽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身上,我們看到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質樸善良、愚昧迷信、勤勞)
藤野先生
——一位異國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們不設身處地地想象魯迅當時的處境,便很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嚴謹認真、平等待人、和藹可親)
范愛農
——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妥協、懦弱)
父親
——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我們感到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嚴厲、慈愛)
衍太太
——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壽鏡吾
——方正、質樸、博學、嚴而不厲、關愛學生,是魯迅先生頗為敬畏之人。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