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8-27 20:34:37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物體就停止發聲。
2.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3.振動的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發聲。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傳播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2.聲音能靠一切固體、液體、氣體等物質作為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常簡稱為介質。
3.聲以波的形式傳播,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4.聲波在傳播過程中,介質本身并沒有隨波向前移動,聲波可以傳播信息和能量。
三、聲速
1.聲速是指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
2.聲速與介質的種類及溫度有關。溫度相同但介質不同時,聲速一般不同;同種介質,溫度越高,聲速越大。
3.一般來說,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在液體中較快,在氣體中最慢。
4.熟記:聲音在15℃空氣中傳播速度為340m/s。溫度小,聲速小。
5.聲速、傳播距離和傳播時間的關系:v=s/t。
四、回聲現象
1.回聲到耳朵的時間比原聲音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區分回聲和原聲。
2.利用回聲可以計算出障礙物的距離。要聽到回聲,障礙物的距離至少為17m;公式:s=vt。
五、人耳如何聽聲音
人們感知聲音的基本過程是: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的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這種方式叫空氣傳導;聲音通過頭骨、頜骨等方式傳給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傳導方式叫骨傳導。
1.人耳的構造
①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用途:收集聲音。
②中耳:鼓膜和聽小骨。用途:傳聲。
③內耳:耳蝸(聽覺神經豐富)。用途:知聲音。
2.耳聾的兩種情況
①傳導障礙:鼓膜、聽小骨損壞。
②神經性耳聾:聽覺神經損壞。
3.認知
①傳導障礙可治療或借助儀器感知聲音。
②神經性耳聾不能治療也不能借助儀器感知聲音。
六、聲音三要素
1.音調:聲音的高低。
①物體振動得快,發出的聲音就高。
②頻率: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符號為Hz。
③音調由頻率決定。頻率越高,音調就越高。
④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20Hz~20000Hz,頻率小于20Hz為次聲波,頻率大于20000Hz為超聲波。
⑤超聲波的特點: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易于獲得較集中的聲能。
⑥超聲波的應用:聲吶、B超、超聲波速度測定器、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焊接器等。
⑦次聲波的特點:傳得遠,容易繞過障礙物、無孔不入。監控次聲波是為了避免它伴隨的危害,將它作為預報地震、臺風的依據,作為監測核爆炸的手段。
⑧各種動物的聽覺頻率范圍與人不同。
⑨聲音的波形可以在顯示器上顯示出來。
⑩弦越緊,振動越快,頻率就越高,音調也越高。
2.響度:聲音的強度。
①振幅:物體振動的幅度。
②響度由振幅決定。振幅越大,響度就越大。
③響度還跟發聲體的距離有關,距離越遠,聲音就越分散,響度就越小。
3.音色:聲音的音質(品質或特色)。
①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音色也就不同。
②利用音色可以分辨發聲體。
③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音調、音色、響度是聲音的三要素。但是,音調高的聲音響度不一定大,反之,響度大的聲音音調不一定高。
七、噪聲
1.聲音的分類
①樂音:通常指那些動聽的,令人愉快的聲音,它的波形是有規律的。
②噪聲:通常指那些難聽的,令人厭煩的聲音,它的波形是雜亂無章的。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影響人們正常學習、工作和休息的聲音都是屬于噪聲。樂音也可能成為噪聲。
③減弱噪聲的途徑:在聲源產生處、在聲音傳播過程中、在人耳處使噪聲減弱。
④分貝(dB):表示聲音的強弱。人剛能聽到最微弱的聲音是0分貝。30~40dB為較為理想的安靜環境;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dB;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70dB;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dB。
2.噪聲的控制
防止噪音的產生或在聲源處減弱,如使用靜音電器;阻斷噪音的傳播或在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如在施工現場周圍布設隔音板;防止噪音進入耳朵或在人耳處減弱,如使用耳塞。
八、聲音的利用
1.聲音能夠傳遞信息。
①聲吶:聲音導航和測距。
②地震預警。
③隆隆的雷聲——下雨。
④聽鐵軌傳聲——判斷火車的遠近。
⑤聽蜜蜂飛行的聲音——判斷是否采蜜回來。
⑥回聲定位。
⑦軍事:聲吶探測潛艇、魚雷;超聲波干擾信號。
⑧工業:聲吶測距;超聲波測速;超聲波探傷。
2.聲音能夠傳遞能量。
①爆竹升天,震耳欲聾。
②超聲波擊碎體內結石。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