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10-07 21:58:16
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1、生物圈(定義):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
生活環境:
生物的生存空間和它周圍的各種影響因素。
2、生態因素:
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類:
①非生物因素—陽光、空氣、溫度、水、土壤等
②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①提出問題②作出假設③制定計劃
④實施計劃⑤得出結論⑥討論和交流。
4、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生物的影響--光對鼠婦生活影響
設計對照試驗幾點注意事項:
①實驗結束后把鼠婦放回適合它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中
②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③只用1只鼠婦做實驗,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婦做實驗,可以減少偶然因素。
5、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捕食關系(兔以某些植物為食,狼以兔為食)
競爭關系(水稻和田中雜草爭奪陽光、養料、水分等)
合作關系(螞蟻、蜜蜂等群體生活的昆蟲)
寄生關系(蛔蟲、豬肉絳蟲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動物的體內)
6、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生物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和改變著環境。
第二節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
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2、生態系統組成:
⑴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
⑵生物部分
生產者—植物
消費者—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
分解者——細菌、真菌等微生物
3、食物鏈:
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
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許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
食物鏈特點:
①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②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
③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
④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有毒物質積累的越多。
4、物質和能量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5、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積累得越多。
6、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7、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如:森林生態系統比草原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強)
8、從總體看,一個生態系統中,植物多于草食動物,草食動物多于肉食動物。
9、在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獲取相同性質食物的植物類群和動物類群可分別稱作一個營養級。
第三節 生物圈市最大的生態系統
1、生物圈范圍:
以海平面來劃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2、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分類:
森林生態系統(“綠色水庫” “地球之肺”之稱)、
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
濕地生態系統(以沼澤為代表,有“地球之腎”之稱)、
淡水生態系統 、 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