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10-29 21:04:58
第一章:認識生物
1.生物學: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2.生物指的是有生命特征的物體。通常來說生命特征有七個(歸納起來為一個需要,四個能夠,兩個具有)
①一個需要:需要營養(舉例:動物需要捕獵來進食;人需要吃飯;植物需要陽光,水和無機鹽)
②兩個具有
(1)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解釋:遺傳指的是親子間的相似性。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變異指的是親子間以及子代個體間的差異性。如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
(2)除病毒外,都具有細胞結構;【說明:動物,植物,細菌與真菌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病毒屬于生物,但不是由細胞構成的。病毒結構簡單,只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構成。】
③四個能夠
(1)能夠呼吸:(說明:絕大多數生物的呼吸都是吸入氧氣,放出二氧化碳。有少數生物呼吸不需要氧氣)
(2)能夠排泄--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舉例:人體和動物體能夠通過呼吸,排尿和出汗三種方式排出廢物;植物體可以通過落葉排出廢物)
(3)能夠應激--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表現為趨利避害):(舉例:狗見兔子,奮起直追;老鼠見貓,撒腿就跑;同學們聽到上課鈴響,迅速跑回教室)
(4)能夠生長和繁殖:(說明:生長指的是生物體的個體由小到大,身高與體型會發生變化,往往伴有發育現象。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就具備繁殖能力,產生下一代就是繁殖)
3.科學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觀察法。
觀察法可分為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4.調察法也是科學探究常用的一種方法。
根據調查樣本的數量多少與范圍大小,可將調察法分為普遍調查(普查)與抽樣調查(抽查)。
根據調查方式的不同,可將調查分為紙質問卷調查,現場采訪,電話訪問,來信訪問,電子問卷調查等。
調查的完整流程: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選擇調查范圍→制定調查計劃→組織小組,分工→設計調查路線→開展調查→觀察與記錄→整理與分析→交流與討論
5.生物分類:根據某些特征將有一定關系的生物放在一起,歸為一類。
根據形態結構,可將生物分為動物、植物與其他生物(細菌,真菌,病毒);
根據生活環境,可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或空中生物)
根據用途,可將生物分為作物,家禽,家畜,寵物,蔬菜,水果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
2.環境:生物的生存空間,以及周圍的各種影響因素
3.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與分布的因素。
分為:非生物因素與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pH值等
①光:植物的生長需要光進行光合作用。不同的植物對光的需求不同,可分為喜陰植物與喜陽植物,長日照植物與短日照植物等。動物的晝伏夜出也與光有關。(如:春蘭秋菊;海洋不同深度,植物種類與數量不同。)
②溫度:中國南水稻,北小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山頂,山腰,山腳植物分布各不同。
③水:中國東部植被多,西部沙漠多;沙漠上偶爾可找到“綠洲”
④空氣:苔蘚植物只能生活在空氣新鮮,沒有污染的環境中。
⑤土壤:北方有些地區紅土地,西部有些地方黑土地,造就了不同的農作物。
⑥pH值:酸性與堿性水質,對人與動物體都有影響。對于水果的口味影響也不同。
(2)生物因素:分為同種生物之間(種內關系)與不同種生物之間(種間關系)
(一)種內關系
①互助(又稱合作):螞蟻一起搬運食物回巢穴
②斗爭:兩虎相爭;三馬同食一槽
(二)種間關系:
①共生(又稱互利共生,雙方得利):豆科植物與根瘤菌;藻類植物與真菌;鯊魚與小丑魚;犀牛鳥與犀牛
②競爭(由于有共同的食物):草盛豆苗稀;雞鴨一同進食
③寄生(損人利己,一方得利):寄生蟲與動物(馬蛔蟲與馬)
④捕食(吃與被吃的關系):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魚吃小魚,小雨吃蝦米
以上說明了環境影響生物
4.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有三種:
①環境影響生物
②生物適應環境:生物之所以能夠適應環境,往往有獨特的形態結構特點和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也是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結果。
③生物影響環境:生物的生活方式,行為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有積極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
5.生態系統:一定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部分與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光,溫度,水等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
①生產者: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的生物。主要是是指綠色植物。(有些細菌也屬于生產者,比如藍細菌即藍藻,還有硫細菌,鐵細菌)【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綠色植物都是生產者,有些寄生植物屬于消費者。有些腐生植物屬于分解者。】
②消費者:自己不能制造有機物,而要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絕大多數動物屬于消費者。【屎殼郎,蚯蚓,禿鷹,烏鴉屬于分解者】
③分解者:自己不能制造有機物,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比如分解動植物遺體或糞便中的有機物。一般來說,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
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6.食物鏈與食物網
①食物鏈:生物與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如:草→兔→狐。【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捕食(吃與被吃)關系】
②食物鏈的書寫要求:①起始環節是生產者,后面都是消費者,沒有分解者;②不能出現非生物部分,也沒有分解者;③符合科學的捕食關系,前后兩種生物之間用“→”連接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與食物網流動的。物質可循環,能量單向流動且逐級遞減。
拓展補充:生產者(一般為綠色植物,第一營養級)→消費者1(植食性動物,第二營養級,初級消費者)→消費者2(小型肉食性動物,第三營養級,二級消費者)→消費者3(大型肉食性動物,第四營養級,三級消費者)
食物網中,生物之間除了有捕食關系,往往還有競爭關系。
有毒物質與不易分解的物質,一旦進入生態系統中某種生物體內,會沿著食物鏈與食物網不斷積累。這就是“生物富集”現象。
生態系統中的“兩少一多”:生物的數量與有機物含量(能量)會沿著食物鏈越來越少;有毒物質或不易分解的物質會沿著食物鏈越來越多。
生態系統的最終能量來源:太陽能
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具備生態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是這個能力有限。外界干擾若超過一定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與營養級結構復雜程度有關(生物的種類與數量)。營養級結構越復雜,則自動調節能力越強。
7.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為界,向上和向下各10千米,共20千米的范圍。
巖石圈是人類的“立足點”
8.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①草原生態系統:多分布在干旱地區,降水量少,缺乏高大植物。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作用。
②濕地生態系統:凈化水質,蓄洪抗旱作用,有“地球之腎”之稱。
③海洋生態系統:氧氣產量占全球的70%。
④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
⑤淡水生態系統:包括河流,湖泊與池塘,不僅為人類提供飲用,灌溉及工業用水,在調節氣候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⑥農田生態系統:以農作物為主體,動植物種類相對較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⑦城市生態系統:人類起著支配作用,植物種類數量少,消費者主要是人類,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較多,容易產生環境問題。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