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5-03-14 22:42:23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1918年11月)
六、啟示
(1)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造成嚴重的危脅,我們要反對以暗殺為主要形式的突發事件。
(2)戰爭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我們應該反對戰爭,愛好和平。
(3)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我們應該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4)科技是把雙刃劍。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科技應該用于生產生活方面,造福全人類。
如何理解一戰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1.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表現在:
(1)英法美三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德俄日三國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政治上,專制主義色彩和軍國主義色彩濃厚。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占有的殖民地多少不同。其中英法是老牌殖民國家,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日占有的世界殖民地最少。
2.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表現在:
19世紀中期,英國居于“世界工廠”地位,按工業實力排名是英、法、美、德,而到19世紀末,美德經濟迅速發展,超過英法。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力量的對比,從而造成了新的矛盾。可見,一戰的爆發根源在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德國企圖建立“中歐帝國”和摧毀英國的海上霸權,爭奪英法的殖民地;
法國則希望恢復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
奧匈帝國的目的是使塞爾維亞淪為其附屬國;
英國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敗德國,瓜分德國的殖民地,在西亞肢解土耳其帝國;
俄國的目的是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干的勢力,確立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統治;
日本的目的在于奪取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和在山東的權益,進一步侵略中國;
意大利則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和地區,在地中海地區建立霸權;
美國參戰是為了撈取戰利品和攫取世界霸權。
你如何看待普林西普暗殺斐迪南大公這件事?
刺殺的目的是在挽救民族危機;
刺殺行為性質上屬于恐怖主義行為,不是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確行為;
其后果是點燃了世界范圍內的戰火,造成了人類社會的災難。
如何理解“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的含義?
戰爭給交戰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災難和破壞,使各國人民在心理上受到極大震動,但戰爭也喚醒了各國人民,引發了人民革命。如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并宣布退出戰爭,其他交戰國也相繼發生革命,有力地沖擊著各國的反動統治。面對嚴峻的經濟和政治形勢,各國統治者決心加速結束戰爭。由此可見戰爭與革命是相互作用的,即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